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已掌控着亿元资产。
他,穿梭于都市和农村之间,但他没有忘记用自己的能力去回报自己的父老乡亲。
他,既是飞达集团5500名员工的董事长,又是飞达村3500名村民的村支书。
朱国平,一位普通的党员,但在入党11年的他在3月3日做出一个惊人举动,个人成立“特困党员基金”,将每年拿出其薪酬中的50万元资金用于资助特困党员。该笔资金将通过该公司所属的镇江市委组织部进行发放,届时镇江市内350名左右的特困党员将从中获益。
事实上,对于朱国平来说,他所做的慈善之举有时连自己都无法一一记起。
民营企业家首设特困党员基金
按照原来的计划,朱国平本人准备拿出2000万元来成立“飞达特困党员基金会”,并每年从中提取20万元发放给镇江市的特困党员。但由于相关手续较为繁琐,而且此前没有先例,操作上有些困难,因此他放弃了这一形式,而改由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的形式予以设立,但从每年的资金发放上由原来设计的20万元提升到50万元。
入党已经11年的朱国平认为,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能达到扶助特困党员的效果,每年的发放自己由20万元提升到50万元这样在资金上还能更加保证。
对于自己的这一举动,朱国平表示:“如何不忘记党的关怀和党的教育,那首先就要先关心别人,对于我来说普通的困难百姓我都能给予帮助,对于同样身份的特困党员为什么就不能帮助呢!”
朱国平表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企业创办的13年来,公司时刻体会着党的政策所带来的效益,我们企业是靠党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起来的企业,我们是靠党富民政策先富裕起来的人,我是共产党员,我觉得不应该忘记和我一样身份的群体。党员之间是一个大家庭,我觉得党员与党员之间也应该体现家庭的温暖。”
其实,从去年朱国平已经开始看望和关心村里面的特困党员。但他觉得这样做的范围太小,因此决定把这一行为规范化,并形成自己不变的行为。
惠达乡邻
1992年,在飞达创办之初,有位书法家赠送给朱国平一副嵌名联,上联是“飞则一飞冲天”,下联是“达则惠及乡邻”。这也成为了飞达的企业使命“雄飞世界,惠达民生”,朱国平也一直坚守着这个使命。
在高士桥村,人们所熟悉的朱国平并不是镇江市最大的私营企业老总,不是一个统领着8个大公司,30多个分厂,5000余名员工的大老板,而是一个以孝道闻名的好儿子,一个充满爱心的普通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特殊人格魅力和影响力的致富带头人。
在四乡八镇,朱国平尊敬老人、善待老人是远近闻名的。12年前,朱国平办厂第一年,就给全村340位老人逐月发放养老金,随后又全部买了养老保险。平时在村里只要有空,他就喜欢找老人们聊天、说话。“我从1岁开始就和奶奶相依为命,碰到老人我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我看不得老人受苦,我小的时候就想一定要奋斗,奋斗来的钱用来孝敬老人。”
在朱国平办厂的13年间,朱国平还出资300百万元为村里修建了飞达大道和幸福大道,出资38万元为村里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出资15万元办起了有线电视,出资3万元办起了老年活动室,出资5万元改善了村办小学、幼儿园设施……
从1992年回到高士桥村办厂以来,朱国平就是这样,每天早出晚归,风风火火,不同的是,早先他只是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而现在,他经常从德国飞到美国,从美国飞到澳洲,在家乡停留的时间比以前少了许多。“作为董事长,我是一个勤奋的生意人,商场上的浮浮沉沉容不得我丝毫分神。但每一次回到家里,为村里办任何一件事,我都特别舒心,这种舒心是多少钱都难以兑换的。”朱国平说这番话时,正站在兴建中的光彩学校门前。
同时,通过朱国平的致富带头作用,高士桥村人均收入由1994年的4000元提高到2004年的18000元
2001年,刚刚赴任的镇江市市委书记张卫国到飞达集团考察,参观了高士桥村之后,他说:“没想到飞达农民的生活与城里人差不多。”
朱国平的行为感动了乡邻,1999年的大年初一,他正准备礼物和钱去给全村的老人一家家去拜年,不料那天一推门,却看见全村的老人们都携儿带孙来看他了。
回村办厂13年,朱国平用经济实力,同时也用一种坚强的信念改变了高士桥村,为这块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富裕、安宁和幸福。
筹建打工子弟学校
作为3500名村民的村支书。朱国平敦实的面容和急峻的步点早已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所熟悉。而作为5500名员工的董事长,他体恤员工,为员工着想的名声也是为员工做称道。
2004年,朱国平联合光彩事业委员会投资450万元兴建的一所外来打工者自己的学校,它是江苏省第一家由企业投资、专供外来职工子女就学的学校。
对于自己为什么创办打工子弟学校,朱国平说到:“在2004年3月份,全国两会的的时候,温总理在江苏代表团所讲的如何来关心打工子弟的生活和学习,我听到这个讲话后,更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因为我们的企业和村里面外来打工的人很多,而且确实还有很多员工由于贫穷和其它条件不够,有些上不了学。有些虽然能上学,但享受不到父母亲在身边的完整童年。这给打工者的家庭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也给工厂甚至社会带来了不稳定,所以我毅然决定建一所专供外来打工子弟学习的学校,还免去每学期的杂费。为这些打工子弟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
朱国平坦言,现在有时经过学校,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自己会感到幸福和欣慰。我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些小事,往往一个人做些小事更能安慰自己,安慰自己的良心。我们不需要花榔头,我们更要为社会做点实实在在的小事,心态平衡。我觉得这也是人生的价值,这比任何金钱都重要。
2004年9月份已经正式开学。学校占地25亩、设6个年级12个班、两个幼儿班,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不需要交纳学费。现在学校已经有800多名学生。而今年年初,还有100多名外来打工家长还想申请子女入学,朱国平表示将会尽力解决。
在飞达工具有着8年工龄的陕西人皮光国向记者表示:“小孩原来由他奶奶带着,但做父母的还是很担心,而且没有父母陪在孩子身边,孩子的心智发展也可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在西部农村教育条件也远不如江苏。但之前一直是没有办法,这边不好上学。现在好了,小孩接过来,户口也干脆迁过来了,我已经打算在这里扎根了。”
(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