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GDP统计数字掺水是“两会”代表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有些省市地区,仍然过于看重GDP,报送统计数字时左顾右盼、层层加水,成为各省市GDP大于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去年各省市统计的GDP比我们核算的多了3.9个百分点。”即使扣除中央与地方统计口径不一致、核算工作不规范等非人为的因素,仍有充分的理由推断:地方政府虚报浮夸不是个别、少数现象,而是普遍、大范围的现象。而且,“数字掺水”、“数字出干部”是一个最为百姓诟病的、已延绵多年的重大痼疾。
笔者个人以为,过于看重GDP和“数字掺水”应被视为两个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问题。假如说前者需反思现行政绩考核方式以及考核标准体系存在的弊端,那么,后者则首先应严肃拷问掺水者的人格和良心,更确切地说,是拷问掺水者的“政府人格”和“官员人格”。完全可设想如下截然不同的情形:由于上级对下级的政绩考核以GDP增长为核心,作为下级当然会重视GDP,并作为地方经济工作乃至各项工作的“主旋律”。但即使“重视”甚至“过于重视”,仍然也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用自己努力的工作真心实意追求GDP的增长,并实事求是地上报或向社会公布;另一种是并不努力工作,而抱着“小聪明”的心态作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甚至睁着眼睛说瞎话,把1说成2,把2说成4。即使对上述两种情况都需要追究责任,也应分而论之、区别对待:急功近利,超越现实能力过分追求GDP增长,也许会忽视环境保护,但仍能在GDP增长数字上报和公布时实事求是,需追究的是其环保的责任;纯系弄虚作假、故意掺水,则首先应从党性、道德、党纪和政纪上追究责任。然而,绿色GDP试点已在全国数个省市启动,国家有关部门对绿色GDP的考核操作标准业已初见雏形,但对于GDP数字掺水,多年来却显得束手无策,至今未见谁受到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
所谓“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用在地方政府GDP数字掺水上,再贴切不过。按说,弄虚作假即使对于普通百姓,也在道德“底线”之下,也是多数人不愿选择的一种为人所不齿的劣行。但在地方政府尤其基层政府GDP数字掺水过程中,由于很多地方、很多人都这么做,俨然成了一种“公开的秘密”,甚至成了一种“潜规则”,于是谁也不觉得丑。无论是上级授意下级还是下级与上级心照不宣,都来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当然,因敢于、善于“掺水”而升官,无疑是对这种劣行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把GDP增长作为政绩考核的核心,其负面作用早已显现;因过于看重GDP而忽略环境保护甚至造成严重污染,当然是一个地方全体社会成员乃至后代的共同损失。然而,它们与数字掺水所造成的政府形象损蚀、官员心态变异、信用环境恶化、社会精神污染等综合损失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谈到信用环境建设,起码涉及到政府信用、商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多个领域和方面。笔者一直认为:政府信用永远是整个社会信用建设的“龙头”。这不仅仅因为政府乃“万民之表”,还因为政府GDP数字掺水即使在操作上,每每也与企业、个人的信用缺失存在某些直接、间接的联系。即使从政府自身信用建设的角度看,也包括不同的方面和内容。例如,向百姓承诺的事项未能如期兑现,是一种信用缺失;无充分理由地朝令夕改甚至违反协议,也是一种信用缺失,但这些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和性质的恶劣程度,都远远不能和睁着眼睛说瞎话式的GDP数字掺水相提并论。假如诘问上述不同失信行为的原因,对前两种多少都能找出些客观理由或主观借口;但假如设一道德法庭来审问那些数字掺水者,看他们还有何话可说!站在世界范围看,大面积出现政府统计造假堪称绝无仅有,无疑是政府整体形象的一个不小的污点、一种莫大的耻辱。
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别联组讨论会上,有人大声呼吁“让说假话、虚报浮夸的官员没有市场,升不了官,受到严惩”,然而这仅仅是呼吁。要想把上述呼吁变成现实,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当然最关键的,也许并不是事情究竟如何复杂,而是是否真有决心。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