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为办出“原汁原味”的国际化教育,位于重庆的巴蜀小学日前向全球发出英雄帖,开出年薪百万为其新办的国际学校聘请洋校长,据介绍,这家国际化小学由重庆北部新区、经开区和巴蜀小学三方共同出资兴办,除了满足在渝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入学的需求以外,也可为想让子女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重庆市民服务。
“国际学校由中国人来办,怎么都会走味。请外国人来管理,才能保证其原汁原味。”巴蜀小学校长廖文胜表示,国际学校所以一定要国际人来办--姑且认可这种逻辑的合理性,但笔者的疑问是,一所西部地区的小学,拿出百万年薪聘校长,这钱由谁出?当然,如果该校是纯粹的私立学校,那自然没话说,但从新闻报道来看,情况又并非如此,作为投资人的北部新区、经济开发区显然都是政府身份,而且,通过登录该校网站也证实,巴蜀小学的身份是“重庆市教委直属学校”“教育示范基地”。结论无疑已很清楚:百万年薪是由政府“埋单”的。
一百万的政府教育经费是个什么概念?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851亿元,全国人均财政教育经费不足300元,而200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农村小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1年仅为28元;我们还记得,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今年起免除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时,人们的激动,而一个农村中小学生一年的书本费杂费平均是多少呢,不过一百元左右。那么,一百万,该是上述这些人均数字的多少倍?
教育公平,作为今年两会上的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毫无疑问,要保证教育公平,投入的公平正是一个首要前提,尤其在国家尚不富裕、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背景下,这一点格外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就为了使一个“示范学校”能办得“国际化”、拥有一个所谓的“原汁原味”的洋校长,政府便开出百万年薪,这种教育资源的投入、分配,公平性何在?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以及洋校长们可能带来的国际性教育管理价值,但是,国际化就一定非得校长洋化吗,请洋校长就一定要开这么高的薪水吗?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西部内陆地区,在追求教育国际化的同时,是否应该量力而行,是否应先把“国内化”做足--起码别让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因为贫困原因而失学--的基础上再谈国际化?
最近有教育专家曾尖锐指出,在许多地方,一些通过政府政策倾斜打造的所谓“重点”“示范”的学校,已经成为产生教育不公平重要源泉,而之所以地方政府热衷于此,无视公权力在配置教育资源中的公正责任,追求一时畸形的表面教育政绩,正是根本原因。显然,百万年薪聘校长事件,背后凸显的政府教育责任缺失,令人深思、警醒。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