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前天(19日)下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再次就“重化工业”问题引发争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敬琏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热衷的重化工业仍是走旧型工业化道路,依靠资源大量投入支撑外延式增长,无助于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则强调重化工业也得做,这将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发展的均衡。两位先后就“重化工业”问题发表侧重点迥异的看法,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吴敬琏:走重化工业就是旧型工业化道路
“目前,土地、资本这样一些基本资源的配置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各级政府要用配置资源来服从于实现自己政绩的目标。”吴敬琏说,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很快实现GDP的增长和税收的增长,于是,相当多的省份都提出来要进入重化工业的阶段,许多政府官员把“结构优化”理解为大量投入土地、信贷等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型化”。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旧型的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说19世纪的工业化道路。”吴敬琏说,先行工业化国家19世纪的旧式(传统)工业化道路就是:依靠大量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撑外延增长。
在吴敬琏看来,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引发了七个方面的问题:不能扬长避短,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放松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努力;挤占用于发展服务业的资源;造成水、土、煤、电、油及其他资源的高度紧张;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增加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隐含着银行坏账增加的金融风险。
他认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彻底改观,资源约束的问题不解决,宏观经济过热的问题很难解决。“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我们GDP增长率达到年增长9%以上,很快就需要停下来调整的原因。”吴敬琏说。与此同时,服务业在GDP当中的比重却并没有提高。
“于是我们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这个很长的价值链里面,我们主要从事的就是附加价值最低、利润率最低的加工部分。”吴敬琏说,所以就有一句话,说我们耗费资源、破坏环境,还背负着一个“倾销”的恶名,利润的大头也没有留给自己。
吴敬琏主张,“着重用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益。”
而在回答有关“煤电油运”瓶颈问题时,吴敬琏再次指出,一种比较流行的思路就是赶快增加煤电的供给。“我说这种思路叫作‘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思路,它隐含的前提就是资源没有稀缺性。”他说,从深层次看,也说明我们的增长方式、工业化道路和经济结构有问题。
樊纲:不走重化工业道路于我们不利
令与会者感有些到意外的是,樊纲的发言是为重化工业“正名”而来。
他认为,从长期看,中国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均衡,如何保持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否则中国经济社会就会崩溃,经济增长也不会持续。而所有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问题。
“最大的挑战就是2.5亿至3亿农民的转移和就业问题。怎么能创造这些就业呢?我想有一条,就是中国人什么都得做。”樊纲说,传统产业里的重化工业也得做。重化工业不做,这一块的就业如果到别的地方去了,对于我们不利。
樊纲说,最好的情况就是不仅中国人需要的重化产品都在中国生产,世界上所需要的重化产品也在中国做,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去。为全世界生产,用全世界的资源。中国需要这样的战略去创造就业机会,以解决几亿农民进城的问题。
“许多人反对重化工业,其实是反对资源浪费型的重化工业的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樊纲指出,中国现在真正的问题是重化工业效率太低。
“我们需要向高新产业发展,这毫无疑问。但是在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二三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里,为了中国几亿农民的就业,我们还不能放弃传统产业,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甚至不能放弃资源密集型的行业。”樊纲说.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