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3年末,中国启动了银行改革,通过汇金公司将外汇储备450亿美元注入先期股改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这是一个标识性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战略重点从增量转向存量,改革步入攻坚阶段。
然而,存量改革的难度和改革成本要比增量改革大得多。到底需要注入多少资金才能救活中国的金融体系,可能谁也没有底。2005之后将要进行难度更大的工行和农行的注资活动,按预定的计划,四大国有银行至少需要注资1200亿美元,但最近标准普尔认为,中国政府要想在未来完成对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援助和改造,至少还需要1600亿至2000亿美元。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实现上市目标,除了注资,还要换血,1999年中央银行已经为四大国有银行剥离了14000亿不良资产,但几年下来,四大国有银行又产生了将近两万亿的不良贷款。
2000年4季度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在不良贷款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的硬指标的考核下,神奇地从高达34%的不良贷款率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但离国际商业银行的标准仍然相去甚远。更棘手的问题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比率的真实性受到怀疑,国际机构和中国官方评估数据并不一致。
四大国有银行能够最近几年不良资产率奇迹般下降,并非因为体制上有了根本的改善,贷款基数的迅速扩张以及贷款的长期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国有银行实际风险:(1)从迅速扩张的贷款基数看,特别是最近两年,至少一半的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可以归因于分母的扩大,在投资过热的行业中迅速膨胀的投资规模在宏观调控之后到底会有多少的不良贷款浮出水面,目前尚难准确估计 (2)根据2004年三季度人民银行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供的数据:全部金融机构活期储蓄存款余额占定期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39.4%上升到2004年9月末的54.4%,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23.7%上升到2004年9月末的38.1 %,上升了14.4个百分点。研究显示,1998年以来,由于国债项目及其配套资金的大幅增加,全社会信用结构向政府集中,中长期贷款比率也明显升高。资金来源短期化和贷款结构长期化的趋势,不仅掩盖了潜在的不良贷款率,也相应带来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在中长期贷款中,房地产贷款占了相当大比重。2004年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讨论继续升温,有人(易宪容)说房地产要挟中国经济,海外经济学家(谢国忠)更是预言中国房地产泡沫将破灭。从数据看,房地产贷款余额从1998年末的3106亿元上升到目前的2.5万亿元左右,占全部人民币贷款总额的14.7%。综观世界各国历史,房地产信贷业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这么快的速度持续发展是少有的。还要注意的是,虽然房地产贷款比例只占不到15%,但在总共17万亿元的贷款中,超过一半的贷款都是以房产做抵押的,房地产价值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按照谢国忠的估计,目前在建的房地产项目价值相当于GDP的30%,而投机需求占了20%,鉴于大部分城市的房产平均销售价格在家庭年收入水平的十倍以上,一旦需求放慢,房地产风险必然暴露。
需要说明的是,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并不是金融风险的全部。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以及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样需要救助,预计救助这些金融大约需要上万亿的资产剥离;2004年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也浮出水面,券商不良资产超过51%,解决券商危机肯定需要超过1000亿资金,而且这仅仅是帮助它们暂时度过难关,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形成的不良资产远不只这些;不仅如此,银行大量持有的国债和海外投资也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国债价格因利率提高而下降,外汇储备投资的美国国债因美元汇率贬值而缩水,同时人民银行为冲销外资流入增加的货币供应也付出了相当高的利率成本。
分析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以往推行的增量改革路线是主要因素,这种渐进的改革路线导致了一个中国经济独有的经济现象,一方面是挡不住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拦不住的银行坏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的是一条渐进的增量改革战略,在维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性质和垄断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1978-2003年,中国经济实现了GDP年均增长9.3%的增长速度,实现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话”;但增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资本这种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滞后,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寻租行为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由于企业-银行仍然存在的软约束关系,许多增长是以存量流失为代价的。说到底,收益是自己的,而风险是国家的,最终由公共财政承担,因此,在流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等各种不良资产大面积增加。随着存量领域矛盾积累的加深,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和与之关联的财政风险愈加迫切。
面对如此多的风险点,中国会发生金融危机吗?从中国经济难以遏止的扩张速度看,从迅速积累的不良资产看,留给我们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2004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明显加大,提高利率没有明显遏止投资和房地产价格,而银行体系不得不首先承受因利率上升引起的国债资产价格下降的损失;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下,中央银行使劲浑身解数也来不及回收不断扩张的货币供应,相反不得不承受增发央行票据付出的利率成本。从连“国九条”也救不活的股票市场看,或许中国经济已经处在慢性金融危机之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大,发生类似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概率不大,也许喜欢渐进的中国人也会选择渐进的风险释放形式。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总要为不良资产埋单。
谁来埋单呢?统统由国家财政吗?刚刚结束的中央银行工作会议披露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是“加快建立市场化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说的明白点,最终要靠市场埋单。尽管国家有义务保护金融体系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家不会为所有的不良资产埋单,机构该破产要破产,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和保险公司的投保资金也未必全额获得赔偿,更不必说证券投资了。面对可能到来或已经到来的金融危机,您准备好埋单了吗?
( 责任编辑:xiaobo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