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截至2004年底,沪深两市流通市值总和不足1.2万亿元人民币,而国内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市的可流通市值已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
在这个表象的背后,则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正为境外各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
然而,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普遍存在着股价较低的状况。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玫指出,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可能导致国有资产价值的低估、内地金融服务业动能不足、资本外流,而且还可能导致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受到威胁。
内地企业境外上市持续升温
不久前,李嘉诚掌控下的长江实业将2.14亿股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人寿股票全部卖出,套现11亿港元,长江实业持股1年的回报率超过了40%。内地企业在境外上市给境外投资者带来的巨额利润让人吃惊。有数据显示,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总数已经从1994年的57家增长为2004年的304家;在新加坡发行新股的中国企业已从1999年的4家增长为2004年的33家。
纽约交易所(NYSE)的中国内地上市企业也已达17家,这17家公司的总市值为2745亿美元,平均市值为204亿美元。
在内地股民对上市公司怨声载道之际,境外各大证券交易所却频频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香港联交所企业传讯部副总监陈涓涓表示:“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大大提升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对香港市场的发展很有裨益。”
而优秀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后的高分红比率,正为海外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据统计,在香港上市的109家H股企业中,公布2003年年底分红的就有62家,分红比率高达57%。
这是因为,赴海外上市的都是中国企业中的佼佼者。按照1999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凡申请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达到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上年度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的双重要求。换言之,该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低于6.67%。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03年,在内地超过1200家上市公司中,最近3年连续派发现金红利的只有244家。2004年,在全部如期披露半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公布拟派发现金红利预案的仅有26家,只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89%。
具体而言,近年来,电信、石化、保险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陆续在国际市场上市,而其大多数是中国的垄断型企业,利润丰厚而且稳定。
另外,在美国上市的则是一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公司,如搜狐、盛大和前程无忧。中国投资者只能望洋兴叹。
在2004年于美国新上市的中国公司中,通讯/IT(互联网)类的企业最多,占到所有公司数目的90%。
巨大压力逼迫中国股市加速改革
据统计,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为84家,比2003年增长了75%;筹资金额111.5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59%。而国内证券市场2004年深沪两市发行的新股共募资353.46亿元,约42.7亿美元,创下1997年以来首发募资额的最低点,但其同期海外IPO募集资金量则约为国内的3倍。
“压力正在逼着中国证券市场加快改革,否则优秀的内地企业会越来越多地走到境外去。”博时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张宁说。
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如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大段阐述,其中关于资本市场改革方面所用笔墨最多。报告称:“继续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资本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工作报告如此详细地规划资本市场,这在多年来还是第一次。
这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如果再不从只顾集资圈钱、为企业(主要是国企)脱困服务的筹资所,转向具有投资功能并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交易所的话,恐怕只会慢慢走向边缘化。
在中国的证券交易所中,对证券(股票)实行人而言,公开发行证券资格门槛高,但成功集资后的资金运用却没有有效的责任监管制度,所以发行前既无须审慎考虑最合理的财务融资方案,而且股东回报也不能成为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努力追求的目标。惟一可以确信的是,股东投入的资本无须偿还——由此可以理解上市公司为什么有着不断的再融资冲动,但却令投资者日益失望。
同时,国内股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股票发行市场政府干预过深、二级市场价格操纵横行以及纯粹资金推动型的过度投机性交易,使得A股市场流动性畸高而严重偏离理性定价范围。
反之,中国证券市场欠缺了许多资本市场应有的机制和功能,比如兼并收购等。而要形成发达的并购市场,则离不开银行的融资支持。目前,金融业相对不灵活的分业体制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也限制了资本市场对银行服务的获取。
而且,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股息和红利所得必须缴纳20%的所得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征税,不利于鼓励投资者投资股市。
尽管从直接成本上讲,中国投行机构的议价能力远不如国外大投行,在募集相同资金情况下,企业境外上市支付给境外机构的费用肯定高于境内上市费用;从融资金额来看,由于国内市场发行市盈率较高,在发行同等股份的情况下国内募集资金金额高于境外发行。境内发行上市的直接经济利益显而易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在驱使着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呢?一是追求更好的公司治理评价。公司治理已成为影响企业估值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将自己“捆绑”在一个法制更健全、公司治理要求更严格的市场,使自己与境内上市公司区别开来,可以获得投资者更高的评价和估值。二是避开国内市场的隐形成本。企业发行上市的成本包括直接支付的经济成本和间接的隐形成本。在一个不发达的证券市场中,大量隐形成本的存在使企业的实际成本高于名义成本,这也促使企业到境外上市。三是市场竞争的驱动。伦敦、香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等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都实行了公司化改制,公司的逐利性使交易所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上市资源,企业通过比较更愿意选择到条件合适的市场上市。
例如2004年,香港交易所净利润上升53%至10.57亿港元、收入上升19%至23.94亿港元,同时宣布全年每股派息0.9港元。据悉,这是香港交易所自2000年上市以来业绩最好的一年——内地上市企业功不可没。2004年内地企业全年的总成交金额为16651.3亿港元,占股票市场总成交金额的49%;市值占股票市场总市值的30%。
如果说中国内地企业愿意到香港和其他境外市场上市,是因为不愿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劣质公司为伍,或是因为隐形成本高企,那么这是十分令人不安的。
压低股价造成双重损失
回望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成绩确实喜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保持清醒的头脑。与2003年相比,虽然新上市公司的数量保持了高速增长(75%),但筹资总额的增长速度(59%)却低于数量的增长速度。很多中国海外上市公司为了取悦精明的国际投资者,不得不降低招股价、减少筹资额。
新年伊始,一则消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消息称,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已定于3月14日在香港发行5.8亿股H股,尔后在主板上市。昆明钢铁发行价区间为2.35港元至2.69港元、集资约13.65亿港元至15.6亿港元。以发行价计算,其2004年及2005年市盈率仅为3倍至5倍。该公司注册资本12.3亿元,2004年净利润不低于10亿元,较2003年的6.31亿元增长了58.5%,以此计算每股收益高达0.813元。而若以下限2.35港元(2.50元人民币)发行,市盈率则仅为3.08倍。如此低的市盈率,发行的却是一家净利润增长近六成的成长股。若按2005年的利润计,市盈率还将进一步降低。
一家优质企业,甘愿拿3倍至5倍的市盈率以比原计划少一半的筹资额赴港上市,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是多么低声下气!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玫提出,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可能导致国有资产价值的低估、内地金融服务业动能不足、资本外流,而且还可能导致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建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于新的改制上市企业,在尊重企业意愿的基础上,采取措施鼓励其选择在内地资本市场上市,或者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上市;对已在国际市场上市的企业,要尽力支持其回归国内A股市场,让中国股民分享经济高增长所带来的收获。
当然,其前提必须是中国股市的修行到家、有足够的吸引力。
( 责任编辑:谢剑 )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