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最近上海流行一个段子,“内环线内说英语、中环线内说国语、外环线外说沪语”。说的是,由于房价高,内环线内的购房者主要是老外,中环线内的是讲国语的白领,本地居民只能买外环线外的房子了。如果说这个段子还有点幽默的话,一位上海人大代表的话就变得沉重了--“城市现代化授惠了谁?”
上海的发展有目共睹。几乎每一个到过上海的外地人都会对其现代气息赞叹不已,但是上海的本地居民却没有这份好心情,他们最真实的感觉是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难走,食品越来越贵,房价越来越高。特别是房价,动辄每平米二、三万元,这已不是一般白领所能承受的,更别说蓝领了。于是,原居住在市中心的上海本地居民纷纷主动或被动地搬离市区,从而产生了“城市现代化授惠了谁”的困惑和失落。
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原则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改革和发展中过多地强调效率,难免会失去公平,所以,很多改革与发展之举都是以一批人、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加快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无可厚非,但在取得阶段性进展后,这一原则是否还适用呢?就说房地产市场。住房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品,也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所在,所以在香港和欧美等发达地区,为了居者有其屋,政府造了大量的廉租屋或以相应的政策使低收入者也有房住。当初,我们为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推行公房改革、鼓励全民买房,公房改革使部分人受益,全民买房也没有使人们普遍产生承受不了的感觉。时至今日,房价高得难以承受之后,普通百姓对房地产市场的感觉完全不同。所以,上海市民的怨言主要是针对房地产市场的。
在百姓的困惑和失落面前,地方政府或许会感觉到冤。笔者认为,“执政为民”的政府似乎不应去探讨冤不冤的问题,而应直面百姓的困惑,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平衡并不难找,关键还在于思路。仍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在分析房价高速上涨原因时,一些房地产业人士认为,需求远大于供给是主要原因。上海人买房主要还是被动性购房和改善性购房,2003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就达到了1713万人,如果以人均居住面积13.8平方米计算,今年上海商品房的需求将增加7194.6万平方米。这样的需求需要数年才能满足。事实上,房产作为一种价格昂贵的消费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资料显示,欧盟平均住房自有率是56%,相对较高的美国也不过65%。如果我们从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完全可以将政策改变为:鼓励有能力购房者去买商品房,而没有能力购房的则去租房。政府通过建造廉租屋和鼓励商品房出租,既能大量减少需求平抑房价,又能使买不起房子的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好处。但上海既没有建造廉租屋,还对房屋出租征税,限制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
一部分上海人因房价的高速上涨而拥有百万元资产,但更多的人却对房价不满,甚至发出了“城市现代化授惠了谁”质疑之声。这不能不引起政府的重视。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