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随着最高决策层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挤压房地产泡沫的决心,房地产大鳄们言之凿凿的所谓“政府不会听任房价滑落”的“保证”首先成了泡影。
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凭借类似的谎言与传言,相当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市场制造出疯涨的神话。当坚硬的泡沫今天被慢慢撕裂,一度盲目跟从的社会大众将会不无痛苦地发现,他们其实早已经被房地产富商绑上了与政府博弈房价的战车。
如果仔细分析北京商品房市场的走势,2004年1月曾经是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当时,这座城市正在第一次失去商品房均价全国第一的位置,不仅整体房价稳中有降,房屋租赁价格也转头走低,整个市场表现出停滞不前的盘整状态。
正是在如此混沌的背景下,一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地产精英”给当地多家媒体发出一份电子邮件,直言不讳地宣称“2004年北京房地产将要发生的事情---涨价”。紧随其后,多位房地产精英以联盟姿态呼应“房价必涨说”,更多的房地产媒体从业者曲意奉迎,共同鼓噪出一波又一波市场上扬的声浪。
从房价接踵上涨的最终结局来看,这些高调的预测似乎难以完全归入谎言之列,说到底不过是商人们自我造势的传言罢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第一次置身房地产市场的社会公众来说,传言蛊惑制造从众心理的作用不可小觑。何况,动辄与传言配套而来的还有更多的谎言。
制造“短缺泡沫”是房地产大鳄最为常用的伎俩。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的说法总是宣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房产价格注定会持续攀升。为了证明政策因素直接导致土地供给状况趋紧,国家保护耕地、重视“三农”问题和清理开发区都成了房地产商人们制造土地恐慌的说辞。
事实上,稍微了解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们都会知道,尽管土地的稀缺性能够拉动房价走高,却根本不可能保证房价会无限期地攀升。无论是东京还是香港房产泡沫的破碎,都是最为明显不过的佐证。同样说明问题的是,上海一度执行过土地限价政策,低价拿到土地的楼盘依然卖出天价,房地产富商追逐暴利的心态毫不掩饰。
制造“需求泡沫”则是房地产大鳄同样常用的另一个招数。在一个由房地产商出资成立的工作室推出的所谓非商业的权威报告中,2004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被形容为“需求拉动特征明显”,“市场空间非常巨大”。与之遥相唱和,利益倾向明显的专家学者们放言中国家庭负债并不存在,没有任何一种消费品可以赶得上住宅产品。
一旦染上铜臭的味道,学者冠冕堂皇的声音背后也掩藏着阴谋的谎言。真实的情况是,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计算,上海和北京的城市家庭债务比例早就分别高达155%和122%,住房按揭贷款成为个人消费信贷的主体。要知道,即便是在经济高度繁荣时期的美国,家庭债务比例也不过是115%。
在“短缺泡沫”和“需求泡沫”的双重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明显呈现出“跟风效应”。随着对价格上涨的预期日趋强烈,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动用父母的全部积蓄和自己的预期收入,无知地接过了房地产富商伸过来的烫手山芋,甚至成为投资房产囤积沽售的炒房一族,最终当上了房地产富商制造行业虚火的“义务伙夫”。
在缺少基本游戏规则和商业道德的房地产市场上,即便爆出天大的丑闻都不算意外。早在两年以前,国家审计署曾经公布2002年年度审计报告,公开披露广州市建行虚假楼宇按揭事件,涉及骗取贷款3793万元,其中3270万元无法追回。
在这些虚假按揭行为中,房地产富商同时充当起卖方和买方两个角色,每月从自己的账户上划转偿贷,名义上的买主大多不过是廉价出租自己身份证件的建筑民工。由于虚假按揭的楼盘价格远远高于市场行情,阴谋制造者不仅能够从银行套取更多现金,更能够造成房价飞涨的假象,诱惑不知就里的真正购房者钻进几无生路的圈套。
一旦房贷患上“癌症”,什么都可能发生。业内人士认定,更“严重”的虚假按揭要到房地产退潮的时候才能被发现。尽管房地产富商至今还在苦力支撑,中国银行被骗6.45亿元按揭贷款的大案已经东窗事发。警告的声音说,一旦整个房价出现下滑,那些存在虚假按揭的楼盘将陷入“雪崩”。届时,唱红市场的房地产富商争相抽身而退,最终留下的注定是一团无法解开的乱麻。
整整76年前,听完一个擦鞋匠对股市的侃侃而谈以后,美国投资大王洛克菲勒确认抛售所有股票的时机到了。当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认定房价肯定飞涨的时候,泡沫即将破碎的预警信号便已经发出。如果看到中国股市击穿泡沫跌到6年以前的惨淡状况,便应当并不复杂地判断出这样一个冰冷的现实---我们别无选择地要为自己轻信谎言与传言制造的疯涨神话付出代价。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