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相形于近年来银行犯罪事件的集中曝光,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简称AMC)在金融界似乎风平浪静。不过,这个局面已被新一轮“审计风暴”打破。今年1月上旬,李金华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内部通报,AMC在不良资产的剥离、处置以及内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发现案件线索38件、涉案资金67亿元。
通报甫一披露,舆论针对AMC的质疑和批评便愈演愈烈。张桂林案的显山露水无疑使批评者有了可参照样本(相关报道见今日B10- 12版)。张桂林等人目前尚未最终定罪,但AMC早年间的内部监控漏洞已昭然若揭。
成立于1999年的四家AMC,以处理四大国有银行背负的1.4万亿元人民币坏账为己任。这个横空出世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到2004年价值增至近两万亿元。四家AMC成立之初,除信达的人员较为整齐之外,其余三家均临时从对应的国有银行抽调。由于“自己人处置自己造成的不良资产”,如审计通报所言,直接造成相当一部分金融债权难以落实,部分银行甩掉包袱、逃避责任。
另一方面,被抽调的员工面对新岗位无所适从。用其中一位职员的话说:“市场的规则、买家、经验,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良资产被冠以“不良”二字,烙有转型特点的印迹,加之市场并无可参考且获各方认可的评估方法,故确定其市场价格难如登天。这实际成为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又因监管体系的不健全,灰色地带的滋生超乎人们想像。如,华融成都办原老总张桂林干脆将此环节交由儿子张漠来完成;另有媒体披露,华融石家庄办事处在拍卖一笔大资产前,不聘请独立评估机构而由自己内定。
与评估同样受到质疑的,是不良资产拍卖、交易等程序的不透明,有人甚至以“神秘”形象其公开化程度。而神秘的背后,意味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权力寻租的温床也因此而生。事实上,李金华所通报的AMC三大问题之一,正是“处置资产过程不透明,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问题较多,评估随意性大,存在假招标和假拍卖等”。
另外,没有足够多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买家无法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都进一步加剧了“神秘”程度。基于审计查明的多起触目惊心的案例,舆论直指AMC“贱卖”不良资产。
从表面上看,AMC包括五层监管体系:首先为AMC内控系统,包括双人谈判制、三大委员会(资产处置审查委员会、资产评估审查委员会、资金财务审查委员会)的审核。其次是来自外部的监管,包括国务院派驻监事会的监管、银监会的行业监管、财政部预算与决算管理以及审计署专项审计。
但审计表明,AMC的内控手段实际已流于形式。而来自外部的监管周期相对较长,也难以及时暴露AMC的问题。
与此关联的另一问题是,财政部要求在2006年前必须完成不良资产的处置。重压之下的AMC不得不“与时间赛跑”,窘境随之出现。正如钱钟书先生描述的那个“吃葡萄”经典比喻---方法之一,先吃好葡萄剩下的越来越差;方法之二,先吃差葡萄剩下的越来越好。而四家AMC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前者。
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AMC所持的优质资产已所剩无几。而被AMC视为敏感的“冰棍效应”,即不良资产如同冰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缩水,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如此下去,维持公司本身运行的成本也将成新的负担。
尚无证据表明,此次审计将决定AMC今后的走向,但无须讳言,四家AMC正处于变革前夜。如何完善不良资产市场的监管体系与法律体系,以及真正使AMC业务市场化,是改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