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背景资料:2001年6月,中国第4任证监会管理班子上任时的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5万4000亿人民币,而到今年1月初市值总额为4万亿,除去此期间新股市值,总市值蒸发2万4000亿,流通市值减少6000亿。什么原因?邵道生提出了他的“一家之言”。
(一)近二年的证券领域发展如何?四个字:“不近人意”。
大盘从2300多点被砸到1300余点,深沪两市自2001年6月以来,蒸发了6000亿市值,不仅股民损失惨重,而且券商也叫苦连天,据一家证券公司的负责人的“估计”:去年每家证券公司的平均亏损数额在4亿元左右,估计券商行业的整体亏损将在400亿元之间。股市之惨跌当然影响了社会从股市的融资,中国证监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共计筹资960.41亿元,其中再筹资额比2001年下降56.8%,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当然是一个很不好的“利空”。
于是人们纷纷去问:“这是为什么?”的确,若是中国经济宏观面不好,泡沫严重,或是主管层就是不想让证券业发展起来,尽出利空政策,也许大盘跌得还是有理由;然而,这些理由根本不存在,中国经济宏观面是世界一枝独秀,监管层面对大盘单边走厎,煞费苦心地频出利好政策,然而一点都没有用,大盘照跌不误,而且是惨不忍睹。
(二)谁应该对这种现象负责?
于是以下一种声音便强了起来:“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为代表的‘海归派’应对近两年来股市的持续下跌负有一定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不切实际地国际化,最终导致了三个‘搞垮’(搞垮证券市场、搞垮券商、搞垮投资者)”……
将市场下跌简单归之于主张强硬立场的“海归派”,是不是公允?
“加强监管就是打击股市”,这样看问题的方法是不是“看”到了问题的根本?
“与国际社会接轨”,是不是就是搞垮证券市场、搞垮券商、搞垮投资者?
若是问题果真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简单,那么就让那些主张“本土化”的人士去执掌证券业好了,结果呢?可能会将证券业搞得更糟。
(三)“海归派”主张的“强化监管”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我们社会中的一些“明白人”在这个问题认识上出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常识性的错误”。
若是现在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如今社会如火如荼开展的反腐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我想人们一定会对发问者的心智是否正常产生怀疑。因为只要稍微头脑正常的人就会明白,反腐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绝对是“利好”。为什么?据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先生的研究,当今社会存在的四种类型——“寻租性腐败、地下经济腐败、税收流失性腐败和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性腐败”——造成的各类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占GDP的13.2%-16.8%之间(指90年代后半期) 。而如今呢?根据近几年社会反腐败的特点,中国政府有条不紊开展了对腐败的高发区、频发区——金融、证券、房地产、土地批租出租、建筑工程和物资采购等领域——的反腐败斗争,将一大批“走私大王”、“金融大王”、“房地产大王”等“经济蛀虫”送上了审判台,这就最大限度地缩小了社会的经济损失,保障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得益,老百姓得益。
譬如,以开展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反走私斗争来说,极有成效,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通过对广东湛江、福建厦门大案要案的处理,初步地将猖狂的走私气焰打了下去,作为国家财源之一的石油企业很快地从亏损转为赢利,而1999年国家职工的工资增加又是从哪儿来的?就是沾了打击走私之“福”。此外,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5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9万余件,结案78万余件,给予党政纪处分78万多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01亿元。再以沈阳慕马腐败案为例,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反腐败斗争的政治洗礼面前,沈阳赢得了经济的恢复性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1%,财政收入增长34.3%。2002年国民经济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00亿元,比上年提高13.1%。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工业总产值2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
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腐败就是对权力者的“强化监管”,既然反腐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如此的“利好”,那么,“海归派”的“强化监管”对中国证券业的发展又怎么能是一个“利空”?!
中国的一些“大学问家”的“学问”已经大到了对一些“常识性问题”都要产生疑问的程度了!
(四)若是将“海归派”主张的“强化监管”放到“三个代表”思想中去思索……
2002年的中国股市的确掀起了一场“监管风暴”。以史美伦为代表的“海归派”在上任后的9个月中,证监会的确出台了40多个法规条例和处罚决定,而且也的的确确查处了一批诸如亿安科技案、中科创业案、博时基金案、银广夏案及三九集团等证券领域中的重大违纪违法事件,一些媒体将自她上任后查处的这些事件称作十年中国股市的“空前绝后的大手笔”。
问题是:“海归派”这些查处究竟应不应该?是太早了、太急了,力度过分了?还是太晚了、太慢了,力度还嫌不足?
问题是:“海归派”们的查处究竟是代表了谁的利益?究竟是损害了谁的利益?
现在大家不是都在谈“三个代表”吗?不是各个领域、各个工作都要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吗?若是将“海归派”主张的“强化监管”放到“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中你就会发现,“强化监管”代表的正是广大中小股民的强烈愿望,正是众多守法券商进行合理竞争的迫切的要求,正是一个健康证券市场最为需要的游戏规则。
所以,与“三个代表”思想一对照,将“海归派”的“强化监管”结果归之为导致“三个搞垮”:搞垮证券市场、搞垮券商、搞垮投资者”,就显得十分可笑、滑稽和荒唐,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这一“理论”还很有市场。
这倒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啊!
(五)“海归派”的“强化监管”究竟损害了谁的利益?
“海归派”的“强化监管”究竟针对什么?管的是证券领域里存在的无序、混乱,管的是多年来证券领域中存在的层层黑幕,所以说到厎,“强化监管”损害的是证券领域中的“特殊群体”的利益,用社会上时髦的名词来说,它损害的是“既得利益层”的利益。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现在,说在中国的高层已经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既无事实,也无可能,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之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证券领域中这个“既得利益层”是不是存在?
先引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经济学家邱晓华曾经说过的一个资料:“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实行部分生产、生活资料和贷款价格的“双轨制”,让“特殊群体”享用了价差带来的6000亿元财富。”
在八十年代“6000亿元”能造就多少个平民百姓望洋兴叹的“富翁”?所以,说这个“特殊群体”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客观存在,恐怕是无需多费笔墨就能为人们认可的。
这个“特殊群体”是些什么样的人?主要是当时掌握权力和资源的各级干部以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人,致富所用的手段主要还是权力腐败,而且主要还是在金融、证券、房地产、土地批租出租、建筑工程和物资采购等领域。所以,在证券领域就存在着一批“食利层”,存在着一批“暴发户”,这是无需论证的事实。他们弄虚作假,翻手云雨,兴风作浪,无所不为,为的是什么?二个字:“暴利”。这个“获利层”的存在,是整个证券领域的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证券领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所以,“海归派”的“强化监管”最终损害的是证券领域中早已存在的“既得利益层”的利益,是这个“特殊群体”对“海归派”的“强化监管”持本能的反感、抵触、敌对。
(六)“利益纷争”在一定条件下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
先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在2002年曽经发生过一件轰动全社会的“故事”:一篇600字的短文击溃一家具有神话色彩的公司。为什么一个“光屁股的蓝田”能创造一个“光辉灿烂的神话”?就是靠腐败,就是靠蓝田股份前董事长瞿兆玉同各大银行一些负责人之间的“只有一根电话线的距离”——高额的回扣使他能从银行弄到30亿巨额贷款,于是只要稍具金融知识就能看出其中问题的“众位行家们”齐刷刷地患上了“集体失语症”,然这个蚂蜂窝却被“不知好歹”的弱女子刘姝威捅破了,“蓝田神话”破灭了,它虽然让国家、股民少受了损失,却是从根本断了以瞿兆玉为代表的“食利层”的生路,所以,这股势力敢于杀上门去乱吼乱叫,敢于在起诉书中要刘姝威“公开赔礼道欠,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所以,这股势力敢于说刘姝威断了蓝田公司的经济命脉,要她注意自己的身家性命,敢于发电子邮件恐吓,说“案件开庭之日就是你的死期”……
“600字的故事”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在证券领域不“强化监管”是无论如何不行的;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因“利益”而引起的“纷争”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
所以,对证券领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不是应不应该管的问题,而是管得太迟、太不力的问题。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证券领域中的“获利层”已经成了“气候”,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隐性力量,他们当然不会轻易将已经获得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拱手相让,他们当然不会让其中的黑幕暴露而将自己送上法律的审判台。不反腐败,国家要亡、党要亡;而反腐败呢,对腐败分子来说,人要“亡”、家亦要“亡”。
所以对双方来说,腐败与反腐败都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斗争”。
所以,社会的反腐败斗争进行得如此之艰巨、如此复杂、如此悲壮,社会的反腐败斗争是如此,证券领域里的反腐败斗争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所以当财大气粗的“食利层”得知中国高层下决心整治证券领域,并付诸实施时,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便下定决心要与高层的这种“强化监管”行动较量一番:你要监管,我就用已经获得的经济利益去砸盘。
属于“海归派”的史美伦上任后的9个月中,证监会出台了40多个法规条例,查处了诸如亿安科技案、中科创业案、博时基金案、银广夏案及三九集团事件等很有影响的案件,可以称得上是十年中国股市“空前绝后的大手笔”。
而在这个过程中“既得利益层”也决不是坐以待毙,你越坚持,我就砸得越狠,即使利益暂时受损也要这么做。过去是“集体无意识”,而如今呢,则是“集体有意识”,虽是无统一组织,却是高度的“统一意志”,而其目的,是为了让股市混乱,造成整个股民的恐慌心理,使你无法强化监管。所以,每当监管措施出台,我们的大盘却是应势而落,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强化监管”好不好?好!“强化监管”应该不应该?应该!“强化监管”只能使证券走向有序,只能保护广大中小股民的利益,怎能是“利空”?就像国家严厉打击腐败一样,祸国殃民的腐败分子被一个个揪了出来,大量侵吞国家资财的蛀虫被清理出去,江山不会变颜色了,人民的利益不被侵吞了,经济建设有了保障,怎能是“利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只能是“利好”又怎会是“利空”呢?!
所以,必须从新的视点——从“腐败与反腐败之间的较量”——去审视证券领域中的股指狂泻现象。
(七)监管层的“错”究竟在何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腐败是淸明的权力者和腐败了的权力者之间的斗争,这就决定了这场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残酷性。
而证券里的腐败与反腐败由于:(1)证券业里的腐败分子都是一批具有权力背景的高智商的“精英”,与他们斗争就更有难度;(2)证券业本身还有一套一般人难以弄懂的“经济规律”,使这场斗争更加显得扑朔迷离;(3)证券业中“食利层”的力量早已是今非昔比,它可以“集体无意识”地“显示力量”,甚至在一小段时间中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走势,将社会弄得很“尴尬”,所以在这一领域中的斗争显得比社会上的反腐败斗争更复杂、更困难、更尖锐。
证券业里的一批具有权力背景的高智商的“精英”很懂得“审时度势”,很懂得利用管理髙层的“政策失误”,所以当管理高层试图采用通过“国有股减持”使社会保障基金获得来源这一忽视中小股民利益的做法时,当整个股市处于低迷而管理层还是不减慢扩容节奏、加紧圏钱时,当国务院已经决定停止“国有股减持”然证券会里的某些人居然放风要在“三板市场”实施所谓的“全流通”时,当……总之,监管层的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政策性失误”都被这批高智商的“精英们”巧妙地抓住了,最大程度地放大了,不失时机地利用了,因而狠狠地砸,拼命地砸,不惜血本地砸,砸得股市低迷,砸得股东们元气大损,砸得广大股民怨声载道,砸得市场投资信心丧失殆尽,砸得人们将股市惨跌之责任全归之于“海归派”的“强化监管”……而这些正是证券界这扎“特殊群体”所希望出现的。
(八)结束语
要用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将这几年股市惨跌之因说得很清楚,那是很困难的,本文只是提供一种新的看问题之视点,提供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观察问题之方法,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将股市惨跌之因归于“海归派”的“强化监管”于情、于理、于法都是错误的。当今的股市决不是“强化监管”过度的问题,而是力度欠火候、深度还不够的问题,强化包括股市在內的金融领域里的反腐败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其阻力还是大得很哪!
证券监管层的当务之急是什么?一是出台任何政策都要从保护广大中小股民利益出发,要“还利于民”、“让利于民”;二是在“强化监管”问题上决不是后退的问题,而是如何深化、如何注意斗争策略的问题,要充分估计到这一领域里的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困难性;三是涉及到“全民性的问题”必须遵循“先立法,后实施”的问题,要防止“最后一次”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四是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理直气壮地宣传宏观国民经济的大好形势,批评证券业界的种种丑恶现象,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只有这样才能使股市重新恢复生气。
( 责任编辑:张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