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曾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遗址,最近不断暴料。先是“防渗”引发强烈质疑。而后,北大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揭发,塑封湖底还不算啥,圆明园诸多“改造”正干得热火朝天,简直是新伤累累。
据介绍,圆明园内经百年自然演变,生长着数量众多、品种丰富的本地野生灌木、乔木。众多植物又是多种野生鸟类、小动物的理想家园。这种宁静和谐不仅形成了一道独特生态风景线,更极好地烘托出了遗址公园庄严肃穆、饱经沧桑的特有气氛。但圆明园管理处的“改造”不仅在未经园林部门许可下,擅自将大量天然灌木植被连根铲除,代之以娇嫩人工草坪、“洋”树种。更动用重型机械挖湖造山,“制造”全新景观。种种“整形”、“美化”极大破坏了原有自然环境,让目睹者愤怒、惊愕不已。
有关圆明园“建设”的争议,这些年就从未间断。“重建”与“保持现状”两种意见也曾有过针锋相对的碰撞。“现状派”观点明确:“保持”就是最好选择,警醒世人,勿忘国耻。“重建派”想法说白了就是“残垣断壁”没看头,不如再建来钱!而最终“遗址”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定位实际也否定了重建想法。重建虽然没戏了,变相的总可以搞吧,哪能能守着金碗当乞丐?这次“防渗”一是为了“节水省钱”;二则,漏的少必然水面抬高、湖面广,游人划船也好赚钱。而滥伐野生林木、挖湖、造山更是打起了“擦边球”。不是不让重建“老景”吗?那干脆整出点“新景”来!归根结底都为了赚钱!
由此,也让人联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市场经济环境下,“遗址”这样的特殊场所该如何对待?这一问题也同样适用于备受关注的“世遗”景点。按说这些地方或出于纪念、或是对自然和文化的敬仰,其性质已决定属公益场所,与盈利无关,各种维护、开支更多应由当地政府或国家承担。对公益参观点实行免费或低票价也是世界许多国家通行做法。但我国幅员辽阔,特殊景点众多,国家不可能都大包大揽。那地方呢?发展水平不一,有钱的、没钱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景点运作市场化、发展旅游业上,很多地方倒是都跟上了“时代步伐”。而市场化首当其冲的还是钱。在调节人流、体现价值等“冠冕堂皇”理由下,数年间景点票价纷纷狂飚猛涨。群众惊呼玩不起的同时,景点摇身一变成了地方聚宝盆。最新消息是,今年五一节,黄山、九寨沟、张家界又琢磨着“齐涨”。人家也摸准了您的脉,抱怨再多还得来,不赚白不赚!
二是,现在景点都“哭穷”,涨价也多因“经费缺乏”。有道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可这“宝贝”真“缺奶”?透过圆明园事件,人们完全有理由质疑:即便是“有限”的财政投入也未必用到了刀刃上,有没“猫腻”更难说。据统计,2003年8月至2005年3月,市、区以及圆明园管理处对遗址环境整治投入高达8200万元。其中,“防渗”花了1100万。可主要材料防渗膜造价仅200多万,剩下的钱哪去了?再者,每年“节流”200万水费更摆明是以违反自然规律为代价。这既阻断地下水补充,又对周边生态构成严重威胁。当然,防渗膜还有寿命问题。厂家说100年,一些观点则称顶多5年。不管哪种为真,结果都只有两种。一是1100万换回100年地下没水,二是就连成本都“省”不回!窥一斑可见全豹,圆明园滥砍野生植被、大量种植人工草坪洋树种、挖湖堆山,还不知暗中“整”出了多少“花样”。不仅如此,2005年还将有1.2亿的投入,这里又会有多少“学问”呢?圆明园尚且如此,其它景点投入产出比也就不难想象了。
另外,景点们为什么挖空心思要搞钱?像圆明园一年门票才2100万,职工却有1700多。这到底是养人还是养景点?自然,许多人又会搬出离退休、历史问题等借口一大堆。可这时候怎么没人提用人、养老的“市场化”了?
显然,像轻视“环评”、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没有可持续发展观等等问题,都是诸多体制诟病、政策缺陷、低级“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的表象。如果特殊景点依然全由“靠山吃山”的地方、主管单位说了算,运转资金仍然很大程度靠市场,公益性与经济利益拎不清,人员配给、资金利用不动大手术,则张家界野蛮开发、平遥古城墙坍塌、圆明园“改造”、胡乱涨价等行为必将反复上演,任何自然、文化、历史景观也都难逃“钱眼”这一死劫,这一黑手。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