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房价节节攀升终于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组合政策之下,应该会有效果,这对寻常百姓来说,确实是一个利好消息。然而房价猛涨有着深刻的利益关系扭曲等原因,其中一些问题可能在短期内较难解决。
流通货币难寻投资门路
商品价格上涨过快,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供给不足,二是需求拉动。住房供给上确实存在着结构性失调的问题,如大户型、高档住宅过多,局部地区供地不足等。但从空置房和住宅出租价格较低等情况看,供给不足可能并不是主要原因。应该说,需求增长过快是当前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需求增长的背后,则是部分居民手头资金的较快增长。
房价猛涨大致始于1999年下半年,1999年末至今5年,全国各种流通货币都增长了近1倍或1倍以上。一是流通中现金,1999年底全国流通中现金为1.34万亿元,2004年底则为2.15万元,增长了0.60倍;二是居民储蓄,由于具有高度流动性,金融机关视其为准货币,1999年末全国居民储蓄余额为5.96亿元,2004年末则为12.61亿元,增长了1.1倍;三是企业存款,1999年末全国企业存款余额为3.78万亿元,2004年末则为8.94万亿元,增长了1.4倍,由于相当一部分企业改制以及非公企业快速发展,这里有相当一部分钱,处于生产和投向房地产市场的两可状态之间。
流通货币的快速增长,可能还不是主要问题,严重的是分配关系被扭曲。最典型者如储蓄,1992年我在温州平阳县调查,通过对一个信用社储户的抽样调查了解到,不到30%的储户拥有70%以上的存款。近几年从媒体报道看,储蓄存款的不均衡分布愈演愈烈。如果我们假定全国货币持有大致平均,则以中国当前的货币总量,尚不足以推动数十万元级以上的房价节节攀升。现在的问题是大量流通货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在东南沿海地区又集中于数量不多的人群之中,这里有各种档次的老板、工程承包者、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骨干等。
投资渠道不畅进一步堵住了这些钱的去路。股市长期低迷,没有发挥投资渠道功能;银行利率已经为负,也失去了保值功能;全社会信用水平有待完善,绝大多数人不愿意轻易把钱借给别人;政府掌控了一些能有较高回报率的投资项目,如交通建设、公用事业建设等,居民欲投无门。
投资不畅另外还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国内普通商品的消费需求增长较慢。虽然相关的统计数字并不支持这一结论,但国内普通商品的供给增长,基本是受到农民和农民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抑制,而这些普通商品正是国内那些小老板的主要投资方向。另一个原因,是在国内当前不规范和法治水平较低的经营环境下,中小企业由于预期收益低于预期成本,加上知识结构方面的原因,缺乏做大、做强冲动,这于是又少了一个钱的去处。
就这样,国内少部分人手上积聚的巨额资金,我们可以称此为闲钱,就只剩下投资房产一条路了。而且,正因为是闲钱,因此增加住房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按揭贷款比重等政策,统统宣告失灵,都难以抑制房地产市场需求的过快增长。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大量闲钱集聚于房地产市场情况下,唯一的可能就是房价扶摇直上。而且现行政策的实施都有其局限,如提高利率就有相当限度,又如降低按揭贷款比例会影响金融机构收益。
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水平低下
中国的房产市场走到今天这一步,是我们在1999年以前始料不及的,其深层次原因,很可能与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水平较低有关。一是汇率,我们长期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在民营企业全面替代国有企业、效率不断提高情况下,严重低估了人民币汇率,导致了一大批与外贸有关的从业人员的一夜暴富;二是劳动力价格,大批民工由于缺少集体谈判能力,工资水平长期较低;而管理和技术人员等白领的收入,则在快速的外贸出口等拉动下,迅猛上升;三是土地,这是一种过度市场化和政府统制并存的格局。一些地方以低价向农民征地,无法形成一些国家在城市化中,农民由于土地出让而导致的富裕过程,而政府工程的效率较低,进一步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一部分土地通过政府掌控的一级市场拍卖,出现天价土地;另一部分低价协议出让,大致只有日本地价的二十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既抬高了商业、住宅等用地的价格,又由于工业品大量低价出口,而把工业低地价的利益让给了境外商人和消费者。
房地产市场治本的策略是加快改革,畅通投资渠道,用加快推进市场化来解决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前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逐渐扭转要素价格的不合理状况,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积极提高信用水平和经济运行的法治化水平,提高投融资市场化水平,让市场机制吸引和分流巨额闲钱,不再使钱都一窝蜂地涌到房地产市场,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当前还要辅之以短期能有一定效果的若干措施,并制订实施好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政策。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