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五一黄金周即将来临,春风不断吹来景区涨价的消息。如果您想游黄山,先要摸摸自己的钱袋鼓不鼓,当地管委会正打算把价格从130元涨到248元,即使过了五一您再去,也得多掏腰包。
算了,不去黄山,改去九寨沟,可不巧又撞上涨价的枪口,过去拿145元就可以顺利闯关,现在您少于180元就只能徘徊在大门外了。
4月5日晚7时到9时,河南省旅游局行管处张毅兵处长、河南财经学院旅游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苟自钧教授、大河国际旅行社执行总经理于东华做客财富网谈,和众网友唠唠景区涨价的是与非。
景区涨价是霸王合同
珠江:福建厦门鼓浪屿拟收上岛费,张家界决定适当上调景区门票价格,黄山、九寨沟也发出涨价公告。无疑,这是去年岁末北京景区涨价风波引起的连锁反应,首善之区的景点都这样了,其他地区的景点还有什么可忌讳的,于是涨价冲动被勾引起来了。
仔细听听涨价理由,明显地感觉到其中有一种志在必得、盛气凌人的涨价霸权。
比如说九寨沟。据3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虽然九寨沟和黄龙景区的涨价听证会搞得神神秘秘,可记者还是从知情人士处得知涨价缘由:九寨沟、黄龙门票调价是因为已经实施了几年的“高水平管理”,景区品质达到了一定高度,高票价与其高品质是相符的。
淡水:看了这则话题,我不由得想起了《大话西游》中的两个经典台词:涨价,给个理由先(至尊宝——游客);涨价需要理由吗?需要吗?
这是不是一种霸王合同呢?
涨价不需要理由,因为涨价者可以找出100条理由说明涨价的必要性,你也可以说出100条理由反对涨价。
旁观者:景区涨价是不需要理由的,所谓的理由只是糊弄公众的一个借口,只是粉饰合法性的一个幌子。这是一种十足的涨价霸权。
听证会是安民告示?
破碎虚空:区区景点是没有这种涨价霸权的,看看涨价听证程序就知道景点为什么会有这种霸权了:作为组织者的地方政府(物价局)是不会反对景点涨价的,因为他们和景区在涨价上有着共同利益,景区收入增加只会带来地方税收增加,他们只会在涨价上推波助澜;参加听证的本地人也是不太会反对涨价的,因为涨价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太大,过来旅游的一般是外地人--正是因为有这种听证体制,所以即使北京六大景点的涨价招来天下百姓骂声一片,全国各地的其他景点也不顾忌这种民意,制度赋予他们一种蔑视民意的涨价霸权!
犹豫不在:现在涨价前,都先开一个谁都知道是假的听证会。比如火车票涨价。听证会是开了,但照样涨价。理由很多,其实还是想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多掏出来一些。最近,北京搞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门票涨价的听证会,我觉得挺假的,很可笑,看了就生气。
报纸和网络媒体做了调查,有九成人不同意涨价,说明这个只有专家没有民工的听证会,达到了要涨价人的目的,而没有达到老百姓的目标。要涨就涨嘛,何必再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浪费钱的听证会呢?听证会其实也就是个涨价的安民告示。
门票该不该涨
旖旎:对于景点的涨价,我认为应依情况而定。像黄山一类自然景物,是大自然的造化,自然界馈赠给人类的礼物,国人都有享受的权利,为何成了少数人的“摇钱树”?
破碎虚空:说到底,作为公益性场所,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应该由政府投入。而靠门票涨价多收钱来提高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其实只是当地的利益圈子打出的幌子。
于东华: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历史遗迹,它们都是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最关键的词是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么我们了解它、认识它、欣赏它的权利就不能被随意剥夺,我们大家的遗产也就不能成为某些团体谋取私利的工具。
张毅兵:省外游客对河南景区的反映是:旅游价格高,知名度低。据我们了解,与省外旅行社线路报价相比,河南的价格要高于其他各省的报价。其根本原因就是河南的旅游门票综合报价高,因为河南的旅游景点目前在外面比较著名的大多数是以名胜古迹为主的观光型景点。这些景点虽然名气大,历史价值高,但对一般的游客来讲不会在此停留很长时间,加之河南的旅游景点相对集中,而游客缺少其他的一些游玩项目。这样下来游客每天看的景点多,门票自然就买得多,所以造成了河南门票价格高的看法。如果各个景点都站在自身的利益上去一味涨价,势必会把更多的游客拒之门外,这对发展河南旅游产业是极为不利的。
醉里挑灯看剑:面对国内愈演愈烈的著名景点涨价“疯”,相关的政府文化、旅游、物价乃至工商部门不能再继续默许下去了,否则数年以后,我们将面临“中华之大,容不下平民旅游者一只脚”的怪象。
老玉米:几乎所有的景点都涨价,几乎所有的涨价都说是为了控制客流,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说是保护资源。
让我们看看这些理由控制了谁。
有钱的出游多点少点影响不大,也不会在乎这点门票钱,况且驴友有句俗语:穷家富路。但是我们真的让省下的一点钱都献给门票吗?有钱的人你涨得再多他要去也会去,钱少的人他就要考虑这样的门票自己能不能承受,这在客观上就限制了很大一部分低收入者应有的权利,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所有子孙后代的,用金钱限制低收入者观赏祖宗留下的遗产是很卑鄙的行为,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这是每一个人的权利,门票涨价就侵害了一部分人的这种权利。
学习西湖好榜样
致远:从2002年开始,西湖风景名胜区陆续实行免费开放,到2003年4月,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完整西湖将自己的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还给了广大市民和游客。西湖不收门票当然“亏”了,但因为不收门票,来杭州旅游的游客却多了许多,游客在景区产生的消费也增加了不少。一算账,赚的远比亏的多。
2003年5月,尝到“甜头”的杭州又一次将六大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票入内游览。乍一算,西湖一年累“亏”6000多万元,可是杭州人则认为:“免费西湖”盈利了!据统计,2004年杭州市的旅游总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120亿元,而且,入境旅游者人数、国内旅游者人数均超过了历史上的年度最高水平。西湖风景区实行“零票制”,恰叫“吃了小亏占了大便宜”。
张毅兵:因为从目前来说河南和浙江旅游产品最大的区别是河南以观光游为主题,观光游主要是以看景点为主,而浙江是以休闲游为主,这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观光游是参观景点,而休闲游是综合的,也就是说观光游的主要收入是靠景点的门票收入,而休闲游主要收入不是靠门票,而是依靠综合性的旅游服务项目。
还有一个体制的问题,因为不同的景区分属不同的部门来管理,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对于主管部门来讲首先要考虑的是部门的利益。如果像杭州西湖这样都把门票取消了,可能会给当地政府部门减少直接的收入,那么这一部分的收入往往在一些旅游城市的综合收入中占很大的比例。一般地方部门不会轻易把它放掉。
景区涨价自断“钱”程
烟笼寒水:景区门票涨价能否拉动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这种涨价会不会导致景区的客流量下降?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涨价能不能成为提高景区收入的唯一手段?
苟自钧:可以肯定地说,景区门票涨价不能很好拉动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它的实际增收是有限的,而形象的损害影响是长远的,还会波及其他相关行业。涨价对于著名景区的客流量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一般景区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涨价肯定不是提高景区收入的唯一手段,只有增加多种服务,开展多个旅游项目,拉长旅游产业链,把景区的收益和地方的其他服务收益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张毅兵:实际上我们也主张根据旅游淡旺季的不同来调整门票的价格,目前有些景区这样做了,但是大部分景区没有这样做,而且一旦价格涨上去就下不来了。实际上景区盲目跟风涨价,对景区来讲未必是一件好事。
一位旅行社的老总告诉我去年他们一个月给某景区输送了3000多名游客,但今年该景区门票涨价后,每月输送的游客不足1000人,其根本原因就是游客感觉门票价格太高了,不合算。如果拿涨价前3000人和涨价后不足1000人的门票收入比较,景区实际上收入减少了,所以我认为景区在门票价格调整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盲目跟风。作为地方政府也应该算大账,不要算小账。
翩跹:一家旅行社老总说,旅行社说白了不过是中介公司,景点多收的钱不可能由我们独自消化,肯定要转移到游客头上。但报价提高后,收客量肯定会受影响。在当前组团游利润很低,就靠“走量”的情况下,旅行社的日子会更难过。
旖旎:旅游产品价格上涨,收入未必会增加,这就要看景点的“需求价格弹性”如何了。只有当旅游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旅游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时,旅游收入才会增加。例如九寨沟这类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虽然门票上调50%,但游客量并不会减少1/3,因此总收入是增加的;而有些景点本身资源就有限,即使涨价的幅度很小,游客量也会大幅减少,这样最终很可能事与愿违。
旁观者:我认同一些景点依靠提高门票抑制客流快速增长的办法,这些景点具有特殊的性质,属于特定旅游产品,而这样的办法主要在于抑制客流增长过快,其次才是增加收益;而国内很多景点则不研究具体情况,只看到涨价后带来的直接门票收益会增长,比着一窝蜂涨价,实在是自断“钱”程!
苟自钧:我国发展旅游把重点放在了景观性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属于小旅游开发的模式,这种模式收入的手段比较单一,仅靠景区门票、住宿和交通来获得投资收益的,尤其是景区门票,这个收入可以由地方直接控制,有些景区甚至由财政局派出的人员专门售票。那么要发展大旅游,这种情况就必须改变,首先要改变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的观念,由狭义的旅游发展上升到大旅游发展的理念上来,所谓大旅游发展实际上是旅游地发展的模式,而不是单纯的景区发展模式,旅游地发展可以涵盖旅游消费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目前景区发展的模式重点在食、住、行、游上,而购和娱却是比较薄弱,这不利于河南旅游的发展。
来源:[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