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投资者信心是股票市场生命力之所在,一旦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就意味着市场生命力的衰竭,只有让投资者重树信心,才可能恢复市场活力。中国股民对股市的心态颇可与球迷对国足的心态相类比,希望越多,失望越大。好不容易熬到老教练“下课”,新教练上岗,失望至极后重又萌生一点希望,但终于发现,就算勉强出了小组线,到头来还是抱个零蛋回家。
据有心人计算,从1992年到2005年的13年间,沪深股市为1300多家上市公司筹集资金8000亿元,为国家和券商支付的税金和佣金达4000亿元。但截至2005年4月,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市值也只有1.2万亿元,除去1992年时的流通市值2000亿,投资者12年投资不但没有收获,反而损失2000多亿。去年下半年以来,上证综指不仅跌破1300点的政策底线,更直指1162点,为6年新低。险恶的市场表明:股民们一点点可怜的希望也没有了。
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但先要搞清如何恢复才能循径而行。想想我们什么时候掏钱最痛快,而且还愿意再次掏钱买同样的东西?无非是三句话,我知道买的是什么东西,我买的东西能赚钱,我再买同样的东西还能赚钱。大白话翻译成资本市场的语言就成了支撑投资者信心之鼎的三支鼎足:信息透明、资产优质、市场预期。
信息透明度是资本市场生存的根基。如果在资本市场的制度架构内,不能有效地杜绝上市公司造假,这个市场的生命力就会终结。目前,中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在格式化方面做得非常好,甚至在某些规定方面比美国和香港地区都严格得多。但由于在披露虚假信息的处罚机制上不够严厉,以致出现了众多的做假公司,直接诱发了深层次的股市诚信危机。
资本市场的发展除了信息透明度以外,投资者如果不能在这个市场上盈利,这个市场就不可能有发展。人们之所以选择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是因为这种资产可以提供超过其它实体投资的收益率,也可以超过其他非权益性投资的收益率。实质上,这涉及到被投资公司价值的成长。没有公司价值的成长,资本市场迟早会走向没落。反观A股上市公司的质量,具有良好业绩和持续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少之又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可长期持有的上市公司更如凤毛麟角。对于少数基本面较好的蓝筹公司,往往出现机构投资者集中重仓持有的现象,造成流动性不足。一有风吹草动,机构投资者竞相出货,定盘星反成了扫帚星。
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提高优质蓝筹股票的供给提升上市资产质量、优化市场结构、促进资本市场可持续地发展繁荣。大盘蓝筹企业,特别是已经在境外上市但仍未发行A股或正在操作境外IPO的大盘蓝筹企业,恰恰是目前潜在的高质量供给的主体。
经受过海外市场严格洗礼的大型国有企业相对来说信息披露准确及时、会计制度规范严格,将为国内上市公司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将对国内股市的规范化发展,以及推动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起到积极作用。
更重要的是,海外上市的国企大盘股公司大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的代表企业,在行业中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业绩普遍较好,盈利能力多居于其所属行业的前列,由于受国际惯例的影响较注重现金分红。同时,经过数年国际规则的洗礼与磨练,这些公司的运作渐趋成熟和规范,管理素质普遍高于一般的国内上市公司。海外国企大盘股公司的回归,不仅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优秀的投资品种,同时也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应该看到,在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生存的要素和发展的要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即便上述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还不足以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背景使人们难以建立起正常的市场预期机制。影响市场预期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股权分置,一个更具根本性,即股市的泛政治化。
早在2001年6月12日国有股存量发行办法公布之前,股权分置问题对于所有投资人都是作为一种不变的预期存在的。这天之后,随着原有预期的打破,人们的预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2002年6月23日减持国有股补充社保基金的办法被停止。但是,由于人们不知道2/3不流通的部分到底会怎么处理,也不知道会以什么方式、什么价格、多长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市场预期一直形成不了。不管是争论中的缩股、折股还是配售方案,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也必将继续证明,任何试图以牺牲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的所谓改革都难以成功。对此,上下已有共识。国九条的出台就是对这一共识的最新体现。
泛政治化的问题不仅存在于股票市场,在中国任何一个应依赖市场规律进行调节的市场中均或多或少地存在。其具体表现是决策机制与管理机制过度行政化后所追求的风险最低与市场规律内在要求的市场收益最大化之间的潜在矛盾。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已远超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的范围,需要理念革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大智慧、大胆魄和大手笔。
( 责任编辑:吴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