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企业家们再一次在社会舞台上集体亮相。2005年4月22日,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奖项“SEE生态奖”揭晓。同时,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也联合发起环保假日行动倡议,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鼓励公众服务环保事业。
这些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民间性,或者说“社会性”。主办这个生态奖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一群企业家;获奖的,则是非政府组织(NGO)和普通公民。
环保问题,以及同样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等,被称为“社会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那么,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的组织推动,还应当是社会自己,人们自愿组织起来,实现自我治理。社会不可以放弃自己的责任,将一切推给政府。那样,政府将承担不可承受之重,而由于政府所面临的无法克服的信息、能力、效率问题,社会问题亦不可能完全得到解决。
今日中国的民间社会,已初步具备了解决自身问题的资源。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基本上被政府主导,但到了今天,社会已掌握了很大一部分资源,比如,企业家群体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财富。
然而,企业家所掌握的,不仅仅是财富,更珍贵的资源乃是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智力和能力。企业家在实践中培育出来的那种“企业家精神”,对于市场来说,向来是最稀缺的资源。正是靠着这种企业家精神,才能实现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高效率配置。这种企业家精神对于解决环保、教育、贫困等等社会问题,将会事半功倍。
或许可以乐观地预计,这样的企业家将会越来越多。较早崛起的一批企业家正逐渐退出商业舞台。对于他们来说,接下来的一个最好舞台,就是社会事业。他们可以很轻松地从企业家转换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益活动家。他们天然地具有筹款的优势条件,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人脉,他们有较高的领导、组织能力,他们也有从事各种公益活动的才干。
企业家在从事经营管理之余从事公益活动,或者在其退出一线商业活动后转型为公益活动家,并不仅仅是企业家在获益于社会之后,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的这种活动,也是他们的长远利益所要求的。
商业交易有赖于一个和平、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谐,包括企业家与雇员、富人与一般人群之间的信任、和谐,市场的合作与交易就无从谈起。政府当然有责任塑造此类社会环境,比如,通过法律约束人们各守其本分,或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手段,拉平社会差距。
但是,社会能否实现和谐、信任,还取决于社会是否具有某种内在的调和机制。
近些年来,企业家的形象在舆论、公众心目中毁誉参半,富人甚至遭到怨恨。这也许并不完全由于不同群体在财富上的实际差距,更主要的原因也许在于,公众感到,企业家为富不仁,甚至道德堕落。
正是这种负面形象,放大了人们对贫富差距的感情。
只有企业家、富人自己能够改变自己的公众形象。
云南一位企业家武克钢先生提出了“工商文明”的概念。
工商文明意味着,企业家、企业管理层以及依靠工商活动获得荣誉、财富、社会地位的其他人士,都有必要实现自身的“文明化”。也即,知道自己的长远利益所在,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企业家通过参与、甚至主导社会问题的解决,塑造一个自我治理的社会秩序,只有在此之上,才有可能出现一个法治的政府。工商文明,就是这两者的巧妙配合。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