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近日,北京市卫生局报告了对市政协马戎委员提出的有关提案的办理情况,从今年起,将打破原有的按在校三年级学生65%比例组织献血的做法,各高校对不参加献血的学生不得自行附加有惩罚性质的“土政策”。
《献血法》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对高校分配大量的献血指标的做法,导致高校献血工作压力非常大,实际中,自愿献血蜕变成了强制献血,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而现在取消高校献血指标,这是对《献血法》精神的遵守,更是对在校大学生权利的尊重与保护。
不过,在肯定取消献血指标的进步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目前由于市民无偿献血意识较差,北京医疗用血紧张,去年底,血荒的警报声曾频频响起。而高校历来都是北京医疗用血的主要来源之一,献血指标取消后,如何保证高校师生积极自愿献血,如何防止血荒再次发生,显然是很突出的问题。对此,我们想提出一些建议。
自愿献血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公民意识的问题,所以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强自愿献血的宣传教育,而北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无偿献血较早普及的深圳,有关方面通过公交车车身广告、街头电子显示屏幕等大众传播工具大范围、高频率地开展无偿献血普及教育。
据了解,深圳市街头电子广告屏幕10分钟就会宣传1次无偿献血,一天播放98次。在天津,为了鼓励大学生献血,政府官员曾经走进大学生活动中心现场献血,以自己的行为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北京,除了社区、医院、学校的橱窗外,较少看到其他的无偿献血宣传,这种情况应当改变。我们希望北京能尽快制定无偿献血推广计划,让无偿献血宣传教育有步骤、有目标,并有专项资金保障。这样的计划一方面要引入各种便于年轻人接受的宣传方式,如电视公益广告、明星代言等等;另一方面,还应发挥官员的表率作用,让政府官员都能站出来以身作则,为学生和市民做表率。
在加强自愿献血教育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破解血荒形成的一些制度性因素。目前自愿献血最大的激励因素是献血者可以免费用血,这样的制度激励对于在京的大学生和外地来京人员吸引力很大,但对北京本地居民效果甚微---因为北京本地居民大多享有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免费用血没有什么吸引力。可见,如这样的制度瓶颈不能突破,本地居民的献血积极性就难以提高。
所以,我们建议能否对目前的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如可以考虑把用血费用从医疗报销费用中单列出来,规定凡是公费医疗者,用血费用报销与自愿献血次数挂钩,对于没有自愿献血经历的,就减少报销比例。当然,这样的制度也不能一刀切,对于因为健康状况以及年龄因素不能参加献血的,可以有特别规定。
此外,有必要对医院用血进行规范,防止医疗用血的浪费。去年北京发生血荒时,北京有医生致信本报说,目前血液一旦离开血库,就不能返还,那些离开血库又没有使用的血液,最后常常被白白扔掉。可以理解,这样严格的制度是为了确保用血者的安全,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制定全市统一的血液调配信息系统,通过严格的交接手续,把这些血液“全封闭式”地转移给其他需要的病人呢?
我们期待,北京有关部门能对于目前的用血流程进行调查,通过完善用血制度,杜绝用血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珍惜公民献出的宝贵血液,更有效地激发和保护公众的献血热情。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