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央行调整房贷调息政策出台已经一个月了,如所预料的,房价并没应声而跌。一些经济学家便纷纷登场,批评此举药不对症,没抓住房价高攀的要害,只扬汤止沸没釜底抽薪。这次调息,只是遏制了普通百姓的购房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不应该遏制的”,4月20日北大一位著名经济学教授在中央电视台上发表了他的观点。这些观点代表了国内许多专家的意见,即导致房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各种税费、建材成本、土地价格、超额利润等等。其中,土地价格上升过快是关键因素。因此,“专家”的一致意见,是政府应降低土地价格,通过降低建房成本来降低房价。4月15日《中华工商时报》刊载的《魅力城市的房地产泡沫治理》文章,也持同样观点。作者认为,是土地“竞价拍卖制度,拍出了土地泡沫”。
笔者不同意这些观点。不客气地说,这种理论思维方式,依然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主要由供求双方博弈形成的。当某种商品大体供求平衡时,其价格浮动会受制于成本;而当某种商品处于严重供求失衡状态时,其价格便会脱离成本。特别是当某种商品变成投资投机套利对象时,它的价格更是常人所读不懂的。曾几何时,长春君子兰贵如金山银山;就在眼下,中国股市的垃圾股也不时逆市蹿红。因此,在目前楼价非理性攀升时期,地价无论怎样降低,房价该飙升还飙升,只是国家又损失了一大块利益而已。实际上,中国房地产商之所以成为最先暴富的一族,就因为他们是按计划价格买地,然后以市场价格卖房,从中获得了巨大利润。今天政府若再这样做,等于杀贫济富,于理于法皆不容,更背逆建设和谐社会之目标。
实际上,某些专家并不承认房产投机的存在。他们认为:稍有些经济学常识、头脑清醒的人都会认识到,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并非是由于投机造成的;土地价格上升、现实刚性住房需求不断上涨,才是抬升房价的关键因素;在购房需求和有限资源矛盾无解的形势下,房价难以不升。笔者尚有些经济学常识,也认同有限土地资源必然会导致城市房价上升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房价的任何飙升都是合规律的。恰恰相反,正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这一特殊规律,它必然会在某些时期中催生出投机现象,并刺激房价非理性高攀。否则,经济学常识中便没有泡沫经济一说了。
当然,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目前楼市中是否存在泡沫、存在投机。其实,这亦无需争论。近年来,中国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指一个城市的平均房价与每户居民平均年收入之比)大多已超出国际公认1∶4—1∶6范围的1到2倍,而在这种形势下,房价仍持续上涨,其背后不是投机因素推动又是什么呢?许多人认为,似乎只有像温州炒房团、海外热钱等等才属于投机范畴,而这样的投机主体或资金毕竟有限,所以,他们的判断往往脱离实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日中国楼市投机现象之所以严重存在,是由于它已蔓延成大众经济行为了。近五六年来,股市持续低迷,一大批转移炒房的资金却获得了暴利。一些普通居民购得新房、大房后出租,以租金还贷“养房”,不仅赚一套房,竟也获得增值效益!凡此种种早买房早赢利、买大房赢大利的示范效应以及由此形成的楼市只升不跌、投资投机两相宜的舆论,便使许多人的消费性购房需求,演变为兼顾赢利的投资、投机性需求,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加入到贷款买房、买大房行列中来,再加上房地产商的推波助澜,大中城市的房产投机风便越刮越烈、房价便越炒越涨。
由此可见,那种否定当前房地产业存在泡沫、存在投机现象的观点,理论上无据;一些权威人士据此开出的增加土地供给的药方,恰恰是扬汤止沸,实践上更为有害。因为住房不是食品,它的需求没有上限,更不是“刚性”的。一个人每天顶多吃1斤多粮食,但一家人住房却是200平米也不嫌大。只要房贷利率低于预期的房产升值率,人们从牟利最大化的动机出发,多贷款、买大房的需求就无法遏制。房地产市场供楼越多,被刺激起的购房投机欲求可能越大。当然,任何投机性需求最终都会因资金链断裂而突然萎缩,届时,泡沫破裂、楼价便会暴跌。但这楼房不是无关生计的君子兰、这楼市也不是相对独立的股市,它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高关联度行业。楼市一旦崩溃,不仅大量建筑工人失业,而且上下左右相关行业:建材、冶金、家具、家电、装修……特别是命脉相联的银行业,都将受到致命打击。进而,整个国民经济将受到重创,由此造成的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多年难以恢复。对稳定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样的局面显然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既然扩大供给的路风险大,那么,当前解决楼市泡沫惟一有效且稳妥的办法,便是遏制过热的投机需求,在保持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稳定运转前提下,逐步挤掉房价中的水分,使过高房价、地价逐步下降,实现所谓“软着陆”。实际上,这并不难做到。解铃还须系铃者。由于造成楼市投机需求的重要原因,是房贷利率过低,那么,只要使房贷利率高出房产增值预期,人们的投机性购房冲动就会大大削弱,房地产市场就会恢复理性。因此,房贷调息,是遏制房地产投机的封喉剑。但为什么上次央行调息效益不彰、非议不少呢?关键是,它一是少力度,二是一刀切。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