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5月6日是英国大选揭晓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工党领袖、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52岁的生日。让布莱尔大为开心的是,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期待已久的“生日礼物”:工党顺利拿下了下院选举。布莱尔因此将成为工党历史上第一位三连任首相。
面对这样的结果,布莱尔不无得意地宣布:“我们获得了统治英国的委任状。”
应当说,这次选举就结果而言并无多少悬念。大选开始前,多项民意调查显示,工党的支持率领先于其主要对手保守党。不过,虽然选举结果没有什么悬念,但工党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支持率的,却值得探究。
工党的胜利自然主要得益于布莱尔政府的不凡政绩,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及社会保障方面。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英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到2004年第四季度,英国已经实现了连续49个季度的持续经济增长,这样的局面是英国200年来从未有过的。此外,英国的失业率也处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在目前“经济挂帅”成为世界各国执政潮流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绩不消说为工党的胜出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当然,要说布莱尔的“政绩”,也不能不提伊拉克战争。在英国公众看来,它是布莱尔第二任期内的最大“污点”。原因是英国追随美国打了一场与自己的安全并不直接相关的战争;布莱尔为了争取公众对战争的支持,有利用虚假情报误导公众甚至撒谎的嫌疑。有英国媒体甚至把布莱尔的英文名字“Blair”改成“B-liar”(“撒谎者”),影响之恶劣可见一斑。
不过,或许是布莱尔弥补得到位,伊拉克战争最终没有颠覆大选结果。工党的胜利还得益于布莱尔战略战术的成功运用。
英国媒体报道说,布莱尔在选前与党内最具实力的挑战者、现任财政大臣戈登·布朗达成秘密协议,保证后者如能助选,工党获胜后将允其继续担任财政大臣。更有报道说,布莱尔将效法撒切尔夫人,在任期内辞职并“传位”给布朗。显然,共同的利益使他们捐弃前嫌,先打败外部敌人,再分配胜利成果。
不过,此次英国大选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仅限于表面上的此胜彼败。1997年,布莱尔打着“新工党、新国家”口号,压倒性地从保守党手里夺过政权,从此,工党以走“第三条道路”闻名于世。所谓“第三条道路”,是指工党在传统的左翼主张和典型的右翼之间取个中,以所谓的“中左”立党执政,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政治标签。现在看来,不仅从政党利益的角度,工党的这一策略选择对了,而且它也为英国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