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伟靖、王铮/北京、上海报道
贸易争端的背后
能否处理好眼下这场贸易争端,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关口
“公平是强者的公平,弱者是没有公平的。这个公平由谁来判定?是美国。”接受《瞭望东方采访》采访时,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一语中的。
6月5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结束了其首次访华之行,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平心而论,我不相信中国对我们关系面临的政治压力有充分认识。”
随后,6月7日举行的“中欧经贸论坛”上,欧盟方面承认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是“一个政治问题”。
显然,这已不仅仅是一场国际贸易领域的争端。作为WTO最基本的原则,自由贸易原则正在成为美国和欧洲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筹码。
在国际关系中,历来“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美国号称为了保护70万国内纺织工人,欧盟则表示“为欧洲的250万工人而战斗”,那么,拥有1900万纺织工人的中国更有理由选择说“不”。
纺织品总在浪尖
中美之间从未停息过的贸易摩擦中,几乎每次都有纺织品的身影。事实上,中美纺织品贸易额仅占中美双边贸易总额的6%。
“美国在上个世纪就实现了后工业化。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制造业包括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就开始下降,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大幅提升。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和中国打低级的纺织品贸易战?”张燕生问。
“因为纺织品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WTO研究教育学院副院长邱贵溪的答案简单明了。
目前,中国纺织行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10%左右,从业人员占14%多,而中国纺织业的实际海外依存度达30%。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对美国而言,只要压制纺织品行业,就可能压制整个中国经济,纺织品贸易已经成为美国与中国谈判中最重要的筹码。
眼下这场中国与欧美之间的纺织品摩擦,如果没有美国的步步紧逼,目前白热化的局面本可以避免。
自2003年首次对中国少数纺织品实行“特保”之后,整个2004年,美国一直在寻找压制中国纺织品的理由。2005年1月1日配额取消后,一季度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给美国提供了“口实”,美国立刻大范围“设限”中国纺织品。
“与其说现在美国对中国发动密集的贸易保护是一种抬头,不如说是一种积蓄,”张燕生这样分析,“美国对中国大动干戈,WTO的门槛条款、现在的特保……处处表现是有预谋的。”
早在2004年,中国就考虑到纺织品配额取消可能会增加中国的出口,因此在2005年1月1日,宣布对148项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中国的诚意可见一斑。
“从2004年下半年起,我们就没有一刻喘息的时间,”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美国的一些中介组织,我们全都见遍了,而且见了不止一次。今年1月和4月,我们两次出访美国。会长带着一些企业出访了18天,美国有关的政府机构和中介组织全都见了,对他们做解释说服工作。今年5月1日起,美国在华的商会我们全都见过。”
5月20日,中国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宣布对78项“敏感”纺织品再次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多数提高到原来的5倍。
然而,中国的诚心和努力没有换来应有的回应。5月23日和5月27日,美国正式对中国7类纺织品出口实施数量限制。
至此,中国的态度只能强硬。
谁在违反规则
不只是纺织品贸易,在双边贸易问题上,美国总是一再指责中国“违反规则”,但事实又是怎样呢?
在兑现中国加入WTO承诺方面,美国找不到把柄。“事实上,在市场开放等很多方面,我们比原来承诺的时间还提前了。”邱贵溪介绍,“当时谈判的时候,有些条款我们还是比较保守的,后来实施起来,很多都提前了。”
而总以“规则”示人的美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根据1993年12月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1995年1月1日起到2005年1月1日,这10年过渡期分4次把纺织品配额取消,其中到2002年1月1日,就是倒数第二次取消配额的时候,应该是取消了51%的配额,2005年取消剩下的49%。但是,美欧的做法是把70%的配额留到了2005年1月1日。
正是美国的违约导致了中国厂商在2004年没有赢得他们应当赢得的市场份额,引发一季度出口数字剧增。何况美国、欧盟所依据的数字是今年一月和二月。这往往是中国出口的大月份,就此对全年设限,并不合理。事实上,目前中国对欧美出口趋势,已开始回落。
单就原则而言,纺织品贸易已实现一体化,中国企业有权利享受贸易自由化的好处。而中国并没有促使纺织品出口激增。商务部十项措施限制出口增长,原是中国义务之外的事情,是中国对世界经济负责任的表现,应视为中国为维护长期贸易环境做出的贡献。
张燕生分析:“这次2005年5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纺织品实施特保,距离4月4日美国发起的为期90天的相关调查尚不足45天。”
“美国信奉的不是规则,而是实力,是典型的贸易霸权。”张燕生认为。
规则背后的利益
规则的背后是利益。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王宇表示:“美国实际上就是限制中国的政策,它不光是保护本国的产业,还要保护它周边国家的产业。”
张燕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美国打击中国纺织品,出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需要”。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墨西哥的纺织品服装能够免税进入美国市场,而且这些优惠也同样适用于加勒比贸易协定的各个加勒比国家。
在“以对自己有利”为标准的美国规则中,“公平贸易”与“自由贸易”都只是借口。只要不符合自身利益,美国可以退出《京都议定书》,可以反对国际刑事法院。世贸组织是美国自愿受其约束的为数不多的重要多边机构之一,美国还是出台了“特殊301条款”,这一条款的实质就是美国制定的单方面贸易制裁措施。
翻开近现代世界贸易史,发达国家利用规则为自己利益服务事例不胜枚举。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其工业制成品曾在全球范围无人可与争锋,同时需要大量进口各种原料,因此成为自由贸易主义理论的发源地。
而立国之初的美国并不以工业见长,为保护其国内工业发展,南北战争后实行了长达70年的高关税政策。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对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关税率一度高达50%,由此招致了欧洲国家同样水平的高关税报复,酿成了一场惨烈的贸易战。
二战后,成为世界最强大国家之一的美国1947年发起拟订了关贸总协定(GATT),在全球推行贸易自由化。作为GATT的升级版,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关贸总协定被称为富人俱乐部,WTO则被认为更具全球性。但无论是在哪个阶段,国际贸易摩擦从未间断过。从1963年的美欧“冻鸡战”起,到后来美、日、欧之间的“钢铁战”、“汽车战”、“半导体战”。直至今日,美国和欧盟都还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就补贴飞机制造商空客和波音的争议对簿公堂。
这些贸易摩擦的深层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战后的欧洲和日本实现经济复兴后,开始在经济上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观古可以鉴今。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强大,美国的矛头对准中国,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走向贸易强国
“入世三年,中国贸易额翻了一番。从货物贸易来讲,中国已经跨入全球第三大国,第一美国,第二德国,第三是中国。”
说这些话时,邱贵溪并没有显现出自豪:“中国的加入把整个世贸组织结构彻底改变了,原来是美欧日加四大天王的历史,中国陆续超越了加拿大和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体,量这么大,别人肯定都要盯着你,贸易摩擦增加是必然的。”
“中国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这句话已经听过太多,邱贵溪还是再次强调。事实上,进出口数量的增长并没有使中国获得同等的贸易优势。
在进口方面,石油被认为是关乎国家外交政策的政治类商品,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没有像美国那样的国际原油市场上的控制权。在其他大宗贸易商品领域同样存在被外国供应商所控制的情况。
全球钢铁、铜、铝价格上涨时,国际上近乎统一的口径是中国经济过快增长造成了需求的旺盛,导致价格上涨;价格开始下跌时,又把一切归因于中国经济放缓,甚至连咖啡豆价格的下跌都要归因于此。
邱贵溪介绍,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形成了“美国科研,日本设计,中国加工”的链条,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体系中占到50%,而高端产品出口比例非常小,这一格局短期内很难改变。
这就是我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现状,也是国际上尤其是在美国各种中国论调的基础,忽而“中国威胁论”,忽而“中国机会论”,对待中国的政策成为政治势力博弈的筹码。
在采访中,无论是从业者还是专家,都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在外贸中,我们不能再以量取胜,要注重质的提升”。
不过,王宇强调:“现在不是一味检查自己的时候,欧美问题必须先解决,我们不能就范美国的限制,如果这样有可能把我们打拼10年的成果丢掉。”
在需要据理力争的时候,中国政府表现出了应有的强硬。此次贸易争端中,薄熙来的强硬姿态让许多人意外。外电联系到前不久吴仪的“拂袖外交”,评论说,在中国经济日益强大的背景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足的底气。
这说出了一部分事实。虽然中国经济规模以美元GDP统计在世界上排名第七,但是增量意义上,中国的影响力却超过了这一排名。2004年以来,“中国需求”成为与美元美息、石油价格并列的主导世界经济走势的三大因素。这不但是中国实力的体现,而且让中国领导人可以更从容更直率地与西方讨价还价,捍卫自身利益。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22次集体学习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发挥好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将“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以质取胜,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摆在第一位。此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体现出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变贸易大国为贸易强国的战略意图。
而能否处理好眼下这场贸易争端,则是走向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关口。
争端会不会升级
6月10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来到中国。欧盟委员会在新闻公报中称,曼德尔森将在上海与薄熙来举行会谈,争取达成一项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以解决中欧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
而中美方面的摩擦没有缓解的迹象。不过,尽管中国在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问题上表示出强硬的态度,但仍然表示愿意通过协商妥善处理摩擦问题。
5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薄熙来坦率地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中国纺织企业已经要求政府采取贸易报复措施,“(这种)不满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要讲报复,因为中美、中欧经贸合作的领域非常宽广。”
“归根到底,贸易中大家争的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利益争夺,中国手里也有谈判的筹码,”邱贵溪认为,“实在谈不拢的话,就可以到世贸组织打官司。”律师出身的邱贵溪主张“利用规则对待反规则”。
张燕生表现得则没有这么乐观:“我们当然可以向WTO组织进行起诉,但不要抱太大希望。它只是一个协调对话的组织。不要期待WTO会遏制美国,这是非常幼稚的。”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在2008年不会消停,”纺织品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预测,“贸易量加大,摩擦肯定随之增加,他们会滥用我们入世的承诺。”
关于纺织品争端解决的预测意义并不大,因为美国此次针对中国的攻势是全方位的,纺织品只是其中一项,或许美国更关心的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时代》周刊撰文指出:“华盛顿扬言要将身为世界头号消费大国的美国与其头号供应商中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升级。”
中国政府也有准备,在全球关注人民币汇率、中国纺织品等问题的背景下,中国“财经外交”显现,在多边、双边财经机制中,着力争取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措施、经济理念和经济基本制度的理解和支持。
回顾战后西方国家的国际贸易史可以看出,尽管摩擦不断,但毕竟没有阻挡住各国的对外贸易以比经济增长更快的速度发展,更没有真的引发大规模贸易战。这一方面是各方毕竟认识到,发展国际贸易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另一方面,各国更重视的是在科研开发方面多下工夫,更快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升级。
“中国因素”在全球贸易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此次纺织品争端也许只算得上中国遭遇强力贸易保护主义的开端,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在摩擦中生存成长,学会利用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贸易”,共找到
32,066,235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