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锁定1000家高耗能企业 政府机关率先节能
实习记者 王世玲 本报记者 蒋明倬 北京报道
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一连串紧锣密鼓的行动中落到了实处。
6月30日下午3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具体落实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此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提交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以下简称《近期工作重点》)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开讲“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道出此次电视电话会议的独特之处,“这是第一次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远期目标、近期具体工作安排、政策体制建设及协调保障机制等作为系统整体提出。”
据悉,国务院确定今明两年工作重点首先是工业高耗能企业、交通运输、建筑物等的节能。
抓1000家高耗能企业
除了各部委领导,30日下午参会的还有中石油负责人、中国有色金属协会会长康义等55家中央企业和11个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他们所关注的,是温家宝在会上提出,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据悉,今明两年目标锁定在1000家高耗能企业。
“抓好1000家企业就等于抓住了一半的工业能耗。”发改委环资司节能处副处长吕文斌解释说,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船舰等高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
据介绍,我国高耗能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中国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8个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比较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6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指出。
据记者了解,发改委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制定更加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和强制性、超前性产品能耗标准。但有关专家认为,高耗能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是节能能力建设,挖掘高耗能企业的节能潜力。
日前,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牵头发起,和联合国开发署和全球环境基金会三方启动的“终端能效项目”,已经在为提高高耗能企业的节能能力,进行探路性的准备。
中央政府机关率先节能
国务院各部委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同时,提出由发改委负责做好协调,牵头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协调小组”包括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交通部、国资委、环保总局、电监会等21个国家部委。“将来还有可能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吕文斌表示。
这21个部委不仅要协调一致,在相关领域内采取监管措施,但更要从“自身”做起。“中央和国家机关要首先带头,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温家宝在30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
此前,一些能源紧张地区的地方政府已经有相应的政策出台。如北京市政府在6月初颁布的《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规划纲要及2005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2005年北京建立节约型社会,首要工作重点是政府机关率先示范。
据有关部门近期通过对北京市54家市、区政府机关2004年的能源消费调查表明,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年耗电量约为80~180千瓦时,是居民住宅的3~6倍,人均年耗电量是居民的7倍;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市发改委主任柴晓钟立下誓言:“北京市级政府机关,力争今年节能8%以上。”
而此次中央国家机关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中央机关能源费用支出减少15%。
在日前举行的200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管局副局长寻寰中称国管局已经选择外交部、财政部、国资委、建设部、质检总局、中联部、全国妇联、总后通讯部等10家单位作为节能试点。
试点关注点首先放在了办公楼的能耗问题上,对办公建筑进行全面测试,也包括节能技术更新、改造节能管理、采暖热力站系统综合调试和公务车节能。
节能系统性升级
曾培炎副总理日前表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国家发改委于上月正式启动了“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约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目标。
吕文斌强调,今年发改委将出台《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会确定每项重点节能工程的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实施主体,并提出分年度实施计划、国家支持重点项目。
2005年将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等七项工程,“这是我们对十大重点工程按重要性和紧迫性,排了次序,今年重点放在七项工程上。”吕文斌说,并且这些工程将被列入国债投资的支持重点。
除了节能,近期重头戏还包括节水和集约利用土地。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提高原材料利用率,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建立节约型社会今年的工作重点。”吕文斌告诉本报记者,尤其是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和城市今年会继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为建立循环经济探路。
除了在技术和制度上鼓励节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强调,“出台相应的经济、财税激励政策,才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
我国对于节能的财税激励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有“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即对北方节能建筑给予零税率的优惠,但后来为了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此政策才暂停。
事易时移,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财税政策作为建设节约社会的保障措施,又将会有重大突破。
据记者了解,国务院相关部门正着手研究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适时开征燃气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研究制定低能耗、低污染车辆的财税政策等。
与此同时,今年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上也将会出现突破。马凯在日前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将“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政府机关”,共找到
1,732,435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