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Zhouqiren2005@yahoo.com.cn
真实的产业过程里,没有“永远”这回事。纺织机是英国人首创,并被史家看作“工业革命”的象征。 可是今天的英国,早就不再生产纺机。为什么老牌工业国不“永远”生产纺机呢?
答案就是人的经济行为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倾向。这也是“衬衫换飞机”经济学的第二定律,可以解释很多现象。让我先讲一个真实故事吧。
话说二十年前,朋友圈里一位精明过人之辈,到南方出差买回一双鞋。那时北京市面上,没有见过哪双鞋比这双更漂亮。不料时髦才两天,一场大雨就让这双鞋漏了底——原来该“皮”鞋是纸糊的,系当时名声不佳的温州鞋业出品。朋友破口大骂,我怕他伤了身子,告诉他牛皮乃国家统购物资,新起的私营小厂可能搞不到,以纸糊弄人当然要骂,不过连这样聪明的你也上当,说明他们的手艺还真有两下子。我还断言,假以时日那个地方得到了牛皮的供应,一定不得了。
五年后到温州调查,专门去看鞋厂。管事的告诉我,温州“鞋佬”有历史传统,目前整个行业正在鸟枪换炮。我看的那一家,设备是进口的,师傅看来年轻,不过也已经在意大利“偷艺”三年。他告诉我,不少世界顶级皮件都是温州人在意大利造的。印象里那时温州鞋的牌子很多,档次拉得开,大部分应该还是仿制,不过像我朋友买过的劣品,不见了。
再过十年,温州就成了中国的“制鞋之都”。不容易,因为仿佛不经意之间,中国年产鞋60亿双,占全球鞋产量一半!仅在温州一地,数千家公司和作坊构成了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制鞋产业链。水深潮涌,大鱼尽出:年产400万双皮鞋的“康奈”,在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十几个欧美国家开设了上百家自产皮鞋的专卖店;“奥康”借GEOX的全球销售网络进入国际市场;“哈杉”收购了意大利知名制鞋企业威尔逊公司,毫不客气地把本来“他主的”品牌、知识和技术占为己有;“东艺”闷声不响接受国际公司的定单生产,决心吸收更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自己的品牌增添灵感和内涵”。倘若以交换飞机作为衡量的本位,今日温州制鞋与当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怎样打折扣,“一定不得了”也算一语成真。
当然不是一路顺风走过来的。对温州制鞋业最重要的变故,当数1987年“烧鞋事件”。是年浙江省市场管理部门集中了5000双温州劣鞋,在杭州闹市武林门广场一把火烧掉。随后,北京西单、武汉等地也发生烧温州鞋的事情。与2004年西班牙等地发生烧温州鞋的性质完全不同,当年温州鞋的品质实在太过伪劣,不烧不足以平民愤。从此“一鸡死、一鸡鸣”,温州制鞋才沿着正道开始了“这山望着那山高”。
其实,配合的条件还可以举出不少。消费者随着收入的提高,开始讲究品质和款式。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逼迫制鞋业者彼此斗法,看谁更能满足买家的要求。开放的市场环境,大大提高了要素——原料、配件、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可得性。最重要的,是中国终于形成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稳定了企业家们的创业预期——既然办百年老店也有希望,“捞一把就死”还有什么意思呢?
但是所有这些加到一起,还需要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对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人!是的,“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是天体运动,而是人的行为。要不是人心思变,大家对市场机会无动于衷,无人“望”,无人想,无人干,无人行动,那么无论产品、企业还是产业,绝无可能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谢天谢地,上帝造出来的人天生就具备“人心思变”的特征。经济学有个基本概念“稀缺”,把这一点讲得清楚。什么是稀缺呢?——“相对于欲望而言,手段(资源)永远也不足够”。奇之怪也,石头没欲望,桌子没欲望,就是人有欲望。更奇怪的,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古训,为什么三皇五帝到如今,训了还要训?因为“人欲”难灭。我知道的经济学——不管说出来不说出来——一律把“稀缺”当作解释人的行为的前提之前提。是的,抽掉了稀缺,“竞争无所不在”就不可理喻,“凡事皆要付出代价”就成为奇谈,“人们总在做选择”也变得难以理解。那还搞什么经济解释?
回头还说温州鞋的故事。离开了成千上万的“鞋佬”和不甘人下的企业家们前仆后继的努力,这个地方哪里可以成就“制鞋之都”的伟业?当然首先是谋生和养家糊口的需要——讲过了,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但是事情既然开始,就难以停止,随着信息、技术、资本的不断积累,随着商业环境的逐渐改善,师傅、企业和行业都会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行为模式的驱动下,提升分工水平,增加技术含量,改变产业面貌。
这就是说,所谓“产业升级”是内生的平常经济现象。任何生产活动的条件都在不断地变,举凡技术、信息、人工、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对手,没有哪样能做到一成不变。当这些局限条件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有思变之人,生产的形态就会改变。我们学经济的,容易在黑板上推导比较优势。但要当心,理论家假设的生产条件一旦发生改变,实际的比较优势就变了。英国不会永远生产纺机,温州不会永远生产低档鞋,中国也不会永远生产衬衫,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困难就是具体的局限条件。过去曾有“坐直升飞机”那样一条选官路线,邓小平主政后反对此说,提出著名的“台阶论”。愚见以为,产业活动——制鞋、造衬衫和造飞机——比选官复杂得多,不走台阶要跌大跟头。至于判断无数产品和产业究竟要不要变以及怎样变,涉及的信息量巨大,还是交给分权市场体制下的企业和企业家去处理吧。
小结一下。“衬衫换飞机”的经济学不认为需要对“中国制造”大动干戈。道理一共有两条:“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讲的是时势造英雄;“这山望着那山高”讲的是英雄造时势。结合起来,无数受时势局限的英雄不断改变实际的限制条件,才使经济大时代的世界产业版图发生了工业革命以来难得一见的巨变。
相关阅读: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衬衫换飞机”的经济学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