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年多前开始,江苏省宿迁市进行了一场以公立医院民营化、也就是俗称的“卖光”为主线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市135所乡镇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有134所完成了产权置换,改造成了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个人独资等多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实行民有民营。 拍卖所得的近4亿元的资金,进到了宿迁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金专户上。
改革从开始那一天就争议不断。然而,5年多过去了,宿迁的医疗体制改革可谓成绩斐然。人们曾经担忧“私有化”将使得唯利是图横行,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将丧失。而结果却是:过去公立医院沉积的许多弊端,在这场“私有化”的进程中得到明显根治。大多数定位为营利医院的医院都看重“公益招牌”,在不少医院,连挂号甚至都是免费的。
老百姓看病便宜了,医院的收入也上去了。这种看起来有点互相矛盾的结果,在宿迁市怎么能够实现呢?不妨用一个细节来说明。
3月23日,有媒体援引一位从事医药代表工作6年的人士的话说:病人需要支付115元才能买到的药品,医院进价在85元左右,但它的出厂价只有12元。“这73元钱中,需要给医生46元钱、挂名的医药公司8元钱、缴纳增值税6元钱、医院药房统方2元钱、药品进院费均摊1元钱,再加上有些护士统方还要抽取的2元钱……”
也就是说,原本不该由患者承担的费用和原本应该由医院获取的利润,都以回扣的形式进了个人的腰包,这几乎是现在的公立医院的通病。而在宿迁市,红包和回扣早已不复存在。医院药房由股东负责,他们都是医疗行业的老把式。什么药进价贵了,瞟一眼就知道。你要是搞什么猫腻,就要准备好股东大会上把你开除。
红包和回扣这种屡禁不止的顽疾,就这样被根除。
应该认识到,宿迁市的医疗体制改革并不尽善尽美。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财政投入可能由于公立医院的“私有化”而减少,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医疗改革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因为宿迁市医疗“私有化”改革的良好效果而减少。事实上,除了宿迁市,还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敢如此大胆、如此彻底地走医疗市场化的路子。
最完美、最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公共财政逐渐加大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消减、不蜕变。另一方面,支持民营医院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竞争中迫使医疗费用下降,使民得利。简而言之,就是在政府承担公共医疗责任的同时,实现医疗领域的市场化。在两者的共同促进下,解决公众反应日益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然而,即便如此,即便用一条腿走路,宿迁市的市场化改革,依然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这就具有了一定的样板意义。这说明,市场化本身并没有错,市场化一旦发挥力量,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错的是伪市场化。
前段时间,国内对医疗改革市场化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有专家指出,正是由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过多地利用了市场化机制,才导致了现有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局面。事实并非如此。主导医疗资源分配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导致公众看病难的不是市场化而是市场化没有形成,以至于不能形成有序竞争的局面,无法促使医疗费用降下来。
在伪市场化的环境下,公立医院享有财政支持,占据信息、政策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民营医院根本不能与之竞争。医疗领域的市场化连形成都没有形成,怎么能将责任都推给市场化呢?
问题的可笑之处正在这里。人们恐惧的市场化路线,专家们一再批评的市场化路线,却使得宿迁市的医疗改革成绩斐然,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而我们苦苦期待的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回归,却至今遥遥无期。那些医疗改革的主导者,除了乐此不疲地为公众画饼充饥,至今还拿不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宿迁市的医疗改革不能复制,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卫生部门不妨认真研究一下,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化解饱受诟病的医疗问题。
相关评论:
“卖光式”医改带来的有益启示
“宿迁模式”难以复制的四大困境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