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非解禁意味着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开始到来。不容忽视的是,非流通股流通过程中的太多细节、规章现都未有,这可能给未来持续解禁的非流通股,埋下不规范流通的伏笔
“对于小非解禁给市场带来的影响,我们倒显得有些多虑了。 ”说这番话的,是证券界一位元老级的人物。
《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参加的一次小型座谈会上,十几位证券圈内的知名人士均就近期市场热点展开讨论,而原定主要议题——“小非解禁”却被一带而过。
“小非”指的是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一家上市公司一般小于5%的非流通股股权。随着各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逐渐完成,他们持有的非流通股已过限售期(一般为1年),可以解禁并上市流通。
进入8月以来,陆续有31家公司、市值规模超过300亿元的部分限售股解禁,中国股市正在遭遇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第一个解禁洪峰。
横空出世
据公开统计资料显示,今年年内获得上市流通的限售流通股数量有104亿股左右,对应的市值在700亿元。
其中,小非股份为70.33亿股,占70%左右,对应的流通市值在500亿元左右。业界预计,真正减持的规模应在150亿元左右。
从2006年年内各月的限售股解禁情况来看,8月限售股解禁的市值最多。
根据国信证券研究所测算的情况,除了8月的解禁高峰外,2007年4、5月还将面临解禁规模的最高峰,随后会有所下降。
可能的最大解禁规模将在2007年下半年出现,2008年下半年达到高峰。届时,会有数以千亿的解禁资金压力。
平稳渡过
尽管此前有关小非解禁的讨论和预测沸沸扬扬,但从股市最近的运行情况看,还是相对平静地接纳了“小非”登场。
8月15日,G长电(600900)和G中信(600030)限售股解禁,两家公司的股价分别上涨1.45%和2.65%,带领大盘双双走出反弹行情,其中G中信成交量明显放大。
在平安证券策略分析师李先明看来,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小非解禁日之前,已提前消化了利空消息。比如,G中信前段时间跌幅就不小。
“其实,股票市场真实的承受能力,并非如预期的那样脆弱,还是相对强劲。”
一家基金公司的研发总监告诉《财经时报》,小非上市的冲击更多是一种心理作用,关键还在于具体的上市公司估值是否合理。他认为,小非解禁对市场整体影响有限,但对个股影响不一。
小非解禁对基本面乏善可陈、或成长性不足、估值明显偏高的公司将构成冲击,而估值合理、大股东减持意愿小、承诺减持价格远高于现价的公司,面临的实际冲击较小。
他建议投资者关注优质公司小非流通后带来的极佳买入机会。这是因为,小非股东显然比普通投资者更清楚上市公司的实际价值,如果他们没有大规模抛售这家公司股票,说明他们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抱有信心。
小非问题
小非虽然目前并没有对股市产生较大影响,但其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按照《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原非流通股,自股改方案实施之日的12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而持有公司股份总数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在12个月期满后,通过交易所出售的股份数量占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个月内不得超过5%,在24个月内不得超过10%。
除了上述要求外,很多上市公司还在股改中对非流通股的上市时间,做了进一步限制。
根据这些条件,投资者大致可以推算出每段时期解禁的小非数量。但事实上,要想全面掌握各家上市公司原非流通股的抛售意愿,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种不确定性对股票市场带来的隐性压力,不能忽视。
此外,有些非流通股股东在减持价格中承诺,解禁将视当时的股价而定,这背后,不能排除大非和小非之间的利益输送,以及出现对其他投资者信息披露不对称的情况。
再如,一些国有法人股以什么价格减持、何时减持、减持资金如何监管等问题,迟迟未有具体措施出台,这都可能给未来持续解禁的非流通股,埋下不规范流通的伏笔。
金融观察
小非流通挑战监管
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小非持有者,往往是第一大股东的关联企业,由于国有资本在上市公司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小非减持未必由小非自己说了算
上交所、深交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8月14日联合发布《上市公司流通股协议转让业务办理暂行规则》,明确上市公司流通股协议转让必须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严禁进行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和转让活动。
恰逢限售股第一轮解禁高峰,监管层此举或许是给刚刚解禁的小非提供一条正规的减持途径,从而减少限售股解禁给市场带来的冲击。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小非持有者,往往是第一大股东的关联企业,身份为国有法人股。由于国有资本普遍在上市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小非减持未必由小非股东们自己说了算。
大股东不动小股东岂敢先行?从这个背景看,就能明白为何小非解禁目前并未给股市带来较大冲击。目前的小非解禁,充其量是做个样子,象征性减持一下罢了。
既然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家人,自然会在何时减持、减持多少、减持顺序、什么价位减持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默契。
而且,股市上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大股东减持之日才是股价最高之时。
因此,中小投资者必须洞察秋毫,在可能存在利益输送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谨慎决策和投资。
小非没有形成大规模减持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国资监管体系缺位。虽然此前关于国有股减持划转社保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但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结果。
由于国有股减持如何监管、分配的原则一直没有明确下来,导致了企业无所适从,不敢贸然前行。当然,其中不排除个别既得利益者和浑水摸鱼的行为。
眼下的当务之急,要尽快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并科学安排非流通股的上市转让,把来之不易的股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责任编辑: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