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blog)14日在博客撰文为中国高等教育献策,在题为《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的文章中,李开复认为高校不能过度扩招和产业化,高校培养了过多的硕士博士,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中国高校“不能很好地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
学生和高校都应慎对研究生教育
李开复认为与欧美一流高校相比,中国高校的总体教学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高校培养了太多的硕士、博士。“如果盲目“考研”的现象过于普遍,高校科研的质量就势必会受到影响,与其培养出许多不合格的研究者,还不如让这些人在本科打好基础后就直接投入具体的实践工作。”
他批判一些学校“求大求全”的心态,培养了过多不合格的“研究者”,技工、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他提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专科学校之间的比例应保持在1:20:40左右,“70年代时,我们常常因为看到天才被送入工厂或农村而扼腕叹息,但今天,我们更该担心那些能力有限,却进入二流学校读了个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硕士、博士,白白浪费了时间和资源的学生。”
李开复同时认为学校可以对它提供的教育“适当地收费”,但应该杜绝高校片面追求经济收益伤害学生、伤害教育。
·辩论话题:李开复PK丁钢,中国的研究生是多了还是少了? |
正方:李开复
高校培养了过多的硕士博士,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了过多不合格的“研究者”,技工、服务人员严重不足。那些能力有限,却进入二流学校读了个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硕士、博士,白白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
|
反方:丁钢
比起中国13亿的人口基数来说,中国研究生的比例低于国外很多国家。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的一个方向是越来越注重应用和专业学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工、高级服务者,不存在因为培养研究生使技工、服务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从全国来看,非常多的地区和行业仍然非常需要研究生。 |
|
|
高校只是在培养“20世纪需要的人才”
李开复认为中国高校仍然停留在培养“20世纪需要的人才”,而更多企业需要的是“21世纪需要的人才”,他概括了20世纪人才的特点,包括勤奋好学、专注于创新、专才、智商、个人能力、选择热门的工作、纪律和谨慎。
根据自己的经历,李开复提出所谓“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7个特点,包括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智商情商灵商兼高、沟通与合作、从事热爱的工作和积极乐观。李开复认为提供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客户的需求”,能根本上缓解就业的结构性失衡。
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后,李开复对中国高校提出避免过分扩招和过分产业化、减少研究型大学增加职业学院、允许学生根据爱好自主选择专业等9点意见。
丁钢:中国的研究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新民网就此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著名教育学家丁钢教授,丁钢明确表示不赞同李开复的说法,认为他“可能不了解中国国情”。丁钢认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专科学校之间的比例应保持在1:20:40”的说法缺乏判断依据,而将“研究生”等同于“研究者”则是“理解上的偏差”。
据丁钢教授介绍,比起中国13亿的人口基数来说,中国研究生的比例低于国外很多国家。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的一个方向是越来越注重应用和专业学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工、高级服务者,不存在因为培养研究生使技工、服务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只有一部分研究生最终成为“研究者”,也可以成为“高级技工”,授予应用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仅可以缓解技工的不足,还将提高“灰领”阶层的素质。
丁钢教授同时强调了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调节器”功能,他认为研究生教育可以缓冲愈发严重的就业压力,国外一些失业严重的国家,研究生比例就会增加。为什么有人会认为研究生过剩,可能与研究生在一些大城市的“冷遇”有关,但从全国来看,非常多的地区和行业仍然非常需要研究生。(来源:新民网
王洋)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