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明江
争议达数年之久的政策性银行转型问题,将是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议题之一。据业内专家透露,决策层已经明确,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政策性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于“商业性银行”,国家财政将逐渐对政策性银行“断奶”。
改革时机已经成熟
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据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大用介绍,当时的背景是,推动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改革 ,需要把政策性贷款分离出来,让四大行专门从事商业银行业务。
当时分离的政策性业务主要有:第一类是每年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贷款和农村扶贫贷款;第二类为国家重点基建工程贷款,例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贷款等;第三类是成套机械产品出口信贷,包括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将这三类业务分离出来之后,就相应成立了农发行、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
但政策性银行成立后的十余年间,由于我国经济比较快地转型成市场经济,政策性银行的发展遇到了新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06年年末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政策性银行没有预算硬约束,依靠国家补贴兜底,而商业银行则必须接受市场约束,没有国家补贴兜底支持。两者同台竞争,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市场化建设,也违背了组建政策性银行的初衷。
周小川表示,过去开展政策性业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价格扭曲的条件下对价差进行补贴,而目前我国在补贴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少。
“最近几年,我国的财政状况出现了令人有些喜出望外的情况,财政收入一年能增收5000亿元左右。政策性银行做的有些事情,其实财政也可以做。”在周小川看来,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延伸功能的使命已基本结束。
王大用也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策性金融机构也要考虑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国家当前对政策性银行进行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国开行率先启动
国开行成立时,定位主要为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据王大用介绍,1998年之前,国开行由于单纯完成融资功能,对当时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的现实无能为力,不良资产 率曾高达30%以上。以后,信贷决策的政府干预减少,国开行业务决策的独立性增强,选择贷款对象的自由度提高,现在不良资产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
1998年国开行实施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桩银行兼并,原中国投资银行与国开行合并,使国开行获得了各地的分行网络。从2000年初到现在,大约有28个季度,国开行到期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回收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王大用说,国开行从事国家政策性业务与实现政策性银行自身良好经营业绩是能够统一的,证明了把政策性业务理解成亏损业务和制造不良资产的业务是不正确的。
至2006年初,国开行注册资本为500亿元,资产总额近1.9万亿元,不良资产比率仅为0.96%,净利润为228亿元。根据目前的资产质量,国家开发银行如果转型为商业银行,将是我国资产质量最好的商业银行。
据了解,按照目前的提议方案,国开行将实行母子公司制,仍由国家绝对控股,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子公司层面,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功能相区分,并行存在,以体现综合性开发金融的特色。国开行已经为此专门成立了“商业化改革小组”,行长陈元(陈元新闻)、副行长姚中民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
“一行一策”
与国开行相比,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还面临着不良贷款处置的难题。进出口银行不良贷款的规模估计不足百亿元,而农发行由于体制、政策等原因,所造成的不良贷款总额要高得多。因此,这两家银行改革的难度更大些、复杂些,三行改革必定是“一行一策”。
农发行将有望在金融工作会议上获准在农村从事开发性金融业务,从而与国开行在农村开发性金融市场上形成互补。农发行未来将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
进出口银行最新不良贷款率仅为3.47%。为配合外贸发展,未来进出口银行将在外储投资上发挥作用。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称,今年进出口银行将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经营政策性业务,向兼营政策性业务和自营业务转变,以政策性业务带动自营业务,以自营业务反哺政策性业务。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