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财政预算体制弊端渐显(“两会 ”聚焦)
——访全国政协委员保育钧
■ 本报特派记者 李梅影 发自北京
■ 问题一:投资过热为何难以控制
——因为对一大笔预算外收支、社保基金 收支、国有资产收益都没有做好节制
■ 问题二:“上学难、看病贵”为何成痼疾
——因为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投资建设和养人了,自然没有多少力量办公用事业了
■ 问题三:房地产调控为何收效甚微
——因为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相当多的基层政权限于财政困境,不得不以“经营城市”为名出售土地
■ 问题四:企业税费是否太重
——因为加上预算外的税费收入,宏观税负的比重已经超过30%,这说明企业负担很重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财政体制透明化改革”发表了他的见解。
怎么控制“预算外”?
保育钧指出,现行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只反映预算内的收支,没有涵盖应当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一大笔预算外收支(非税收入与支出)、社保基金收支、国有资产收益。近几年来,政府权力部门、司法机关的收费,每年高达1万亿元左右;另外,还有8000多亿元的社保基金,5000多亿元的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数千亿元的国有资产收益,总计至少有2万多亿元的巨额收支(占国家财政收支 的一半左右),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分散在各级政府部门之中,不受各级人大的监督。这种不完整的预算体制,根本无法进行统一的收支管理,也无法建立综合预算体系。
“近几年来,中央宏观调控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控制投资过热的收效甚微,其病根在于‘预算外’那一大块无法节制。”保育钧说。
上学看病为何难?
保育钧列举说,以2005年为例,国家财政总收入是31649.3亿元,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支出931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29.4%;用于行政管理的费用6512.3亿元,占财政收入的20.58%;而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费用只有8953.4亿元,只占财政收入的28.3%。
保育钧说:“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投资建设和养人了,自然没有多少力量办公用事业了。上学难、看病贵、农民苦、社保欠账多,根源在此。”
调控阻力在哪里?
保育钧指出,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虽然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但由于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界定不甚清晰,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划分也不尽合理。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相当多的基层政权限于财政困境,不得不以“经营城市”为名出售土地。这是房地产调控不见其效的基本原因。
另一方面,保育钧说,按照1994年分税制改革确定的“基数加增长”模式,各级政府部门每年的年度预算支出都要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增长,导致了收支刚性利益,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又为宏观调控增加了阻力。此外,由于财政层级多,消耗财政资源多,税收成本高,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往往被中间环节截留挪用。
企业税费负担重
2006年,GDP增幅为10.7%,而税收增幅为21.9%。有关部门认为,2006年宏观税负比例为18%,不承认税负过高,那是因为仅仅依据预算内的税收数字来测算的。实际上,如果加上预算外的税费收入(非税收入),宏观税负的比重已经超过30%。这么高的宏观税负,说明企业负担很重。
“根据我们进行的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私营企业利润的中位数是21万元,而纳税额的中位数却高达26万元。2003年确定的税制改革总原则(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除严征管之外,其余基本没有实行。”保育钧说。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