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上又在讨论硕士的学制是两年还是三年。就我所知,国际上文科的硕士有两种:一种是“M. Phil”,主要的目标是学习做研究、做论文,按意译,我们姑且称其为“论文硕士”。另一种是“M. A”,主要的目标是课程学习,大多不必做论文,可称其为“课程硕士”。
“论文硕士”是为以后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的。一般的学制是三年。“课程硕士”主要是为进入专业领域做准备的,是在本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其学制一般是两年。
从媒体报道看,教育部的意见有点自相矛盾:一说“由学校依据培养要求自主设定”,一说“年头太多没必要,鼓励硕士生两年制”。如果不把目标定明白,思路理清楚,可能在学制问题上会出现混乱。
从我自己带硕士生的经验看,如果要认真地写毕业论文,两年时间是不够的。因为其一,中国的研究生有一年雷打不动的课程学习,而在国外,学生则可根据做研究、写论文的需要自己选择;其二,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处于困境,硕士生可能又是“困中之困”。如果学制是两年,第一年上课挣学分,第二年完成余下的课程,要做论文时,找工作的“头等大事”又来了,不得不忙于参加各种笔试、面试。此时,被牺牲的一定是毕业论文。现在大多数硕士生的论文用“惨不忍睹”(学生们自己的语言)来形容可能并不过分,起码文科生是这样。
由于学制问题与学生就业问题有关,所以,咱们不妨来说说一项用来考核大学的“硬指标”———“大学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这个指标明显是“计划”的产物。当“国家包分配”时,毕业生可以毕业当年就拿着“派遣证”走人;可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究双向选择,大学生毕业后一年、两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后才将工作岗位定下来,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起码在我了解的一些国家,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在毕业一到两年后才找到工作,是常有的事。比如“博士后”,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国外的大学为博士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预留的后路;很多大学还设有“助教”或“研究助理”的职位,也是为大学毕业生留后路的。
现在国内的情况是,临近毕业,人心惶惶。在“当年就业率”的硬指标下,大学为了保险起见,往往将毕业生“清场”时间提前到6月底之前。为了这个“当年就业率”,有多少人在造假?从系里、院里、大学、各地教育部门,一直到教育部,似乎都姑妄听之,姑妄信之……
同时,媒体对所谓“当年就业率”也不乏炒作,就业市场彻底成为一个纯粹的“买方市场”———看看某些“招聘人员”在大学生面前何等趾高气扬,就可以明白这一点。甚至一些政府部门的招聘人员也带头搞就业歧视:“虽然你笔试第一,可惜你是女的……”“虽然你考得不错,可惜你工作经历比我们的要求还差一点……”“虽然我们只是一个基层单位,但我们今年要招的是博士……”什么叫就业歧视?说白了就是招聘要求明显与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况和要求不符。
总之,如果不减轻人为施加在高校和研究生头上的“就业率”压力,“鼓励硕士生两年制”就可能成为损人不利己的昏招,而“大毕业学生当年就业率”这个特别“创意”,恐怕只是给大学生贴上了一个“智多星———吴用(无用)”的标签……
“我们学校的就业率这几年都在98%以上,有的企业晚来一步,就要不到人了。” 企业最缺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最近,山东人才网对...大学毕业生就可以申请到最高额为3万元的贷款...
2007-05-14 09:20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