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留学生”这三个字有着极高的含金量,倍受社会推崇和仰慕。上世纪末,留学生几乎就是高端人才、社会精英的代名词,是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成为各个方面竞相争夺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归国,国家出台了若干优惠政策和措施。
时至今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国人经济实力的增强,留学人员数量也在大幅增加,其中自费留学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据统计,2002年,中国自费留学的比例占到了我国留学人员的93%。遗憾的是,与留学生数量剧增相伴随的是留学生质量的骤降。在自费留学的大军中,不乏用金钱武装的富人子弟,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除了吃喝玩乐,学业没有多少长进。对他们来说,最大的目的是花钱买个留学背景,而不是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现实的情况是,这些靠金钱打造留学背景的留学生,正在成为“海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留学生”三个字的含金量不断降低。近几年,笼罩在“海归”身上的光环逐渐退去,甚至很多的“海归”成为难以就业的“海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海归”水土不服,短时间难以适应国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一些华而不实、眼高手低的“海归”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在第十届科博会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首次专场招聘会上,大多数用人单位给“海归”们开出了3000元的月薪。这样的薪金水平显然无法满足那些顶着“海归”头衔、惯于锦衣玉食的应聘者的期望。一位在英国留学2年、花费50万元的“海归”明确表示,他所期望的月薪是8000元。因为这种巨大落差的存在,越来越多的“海归”加入“海待”一族。
“现在‘海归’们越来越多,已经没有太多的优势。尤其是一些自费的留学生,只去一两年,对国外情况了解并不多,有些人语言都没学好。我们不会因为你是‘海归’就给你加分。”一家用人单位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企业对“海归”的态度。这并不是对“海归”的歧视,相反,这是对“海归”理性认识的一种表现。
当前,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海外留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留学的目的应该在于拓展国际化视野、学习前沿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领先的专业技能,而不是只图一个华而不实的“留学生”头衔。
当“海归”不再受到盲目追捧,当“海待”人数越来越多,那么海外留学热潮将会有所降温。这有助于社会形成正确的留学观和价值观,也有助于人才的正常择业和流动。
当然,对于“海归”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对那些优秀的留学人员,要千方百计地为其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解决,使其才华得以施展,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而对那些徒有虚名的“海归”,最好的办法还是交由市场决定他们的未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