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黄佩) 由四川裕通生物技术公司代表18家四川和重庆的企业联合于上月向诺华中国总部发出公开信,认为在其“鼓励”下,企业投产青蒿素原料生产,而如今因为没有定单而陷入生产困境。不过,诺华公司昨天向本报记者发来书面回应表示,没有和这18家公司签订协议。
诺华:我们没有和他们签约
18家企业之一的川湘生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05年时,诺华方面市场部和成都办事处的相关人士相继对当地的青蒿素生产企业进行了考察,口头承诺在今后会对其进行认证后,下定单进行采购。
在诺华考察之后,诸多企业纷纷投入青蒿素生产,而部分企业甚至建立了精品生产线,但是大家盼来的却是没有办法兑现的口头承诺,诺华方面并没有与这些企业签订协议,此前投产但无果的企业纷纷陷入了困境。不久前,几家青蒿素企业一起就此事召开了会议,试图召集多家企业共同成立一个协会来解决相关事宜,但部分企业随后还是退出了,原因是怕因为该事件后,今后再也拿不到诺华的定单了。
昨日,诺华中国方面向记者发来了其回复裕通生物的信件,信中表示,诺华确实去这些企业考察过,但并没有签订书面协议,“我司李先东总监只在2006年8月1日去过贵司一次了解生产情况,并没有建议贵司投资建设青蒿素精品生产线,也没做出任何承诺要大力支持。经调查核实:刘晓文先生是在2005年5月才加入我公司入职。他的身份是资源部经理,而不是驻蓉办事处主任。刘晓文先生并没有多次约见贵公司,而是贵公司主动找到刘晓文先生要求供货。刘晓文先生没有要求贵司建青蒿素精品生产线,也从未承诺与贵司签订长期合同。事实上,刘晓文先生和李先东总监都没有签订长期合同的权力。”
目前国内青蒿素产能过剩
有一位业界人士指出,“这些企业太傻了,口头承诺就当真啊!”
有业界人士指出,在青蒿素资源紧缺的时候,国内一些企业纷纷杀入进去与诺华争夺青蒿素原料,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定供应商,面对可能完成不了世卫定单压力的诺华中国公司采购部的人员可能在去考察的时候给出了一些口头上的鼓励。 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来的是目前国内青蒿素产能过剩,同时青蒿素制剂又销售不畅的现状,而遇到这一问题的并不单单只有诺华一家。
负责诺华在国内青蒿素原料采购的中信投资控股方面人士对记者称,几年前青蒿素资源紧张后,青蒿素价格曾经一路上涨,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下,诸多企业纷纷投产青蒿素。
与此同时,由于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在积极鼓励青蒿素产业的发展,因此包括诺华、复星医药、华立集团等企业都纷纷在国内寻找青蒿素原料供应商。在这个需求的刺激下,盲目扩大种植规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各地政府纷纷扩大种植计划,青蒿种植面积曾达到上百万亩。不理性的扩张滋生了市场泡沫,目前,我国生产青蒿素的企业有近百家,其中不少都是小型企业,而过剩的库存量已经达到150万吨。
而对于诺华等制剂生产企业来说,其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由于WHO(世界卫生组织)的采购资金没有到位等因素,使得青蒿素制剂在非洲市场上的实际销售并不理想。该人士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诺华方面2005年预计销售青蒿素制剂6700万人份,但实际发货量只有不到1000万人份,而去年,其预期销售1.2亿人份,但实际却只有6200万人份。
产能扩大采购量减少
产能扩大了但采购量减少了,在这一供需平衡失调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可以想象的。与此同时,制剂生产企业同时还面临着印度及非洲国家低价生产青蒿素制剂的问题,而近乎一半的价格对于企业来说,已经形成了另一个相当大的冲击。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