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出现了“脑体倒挂”这样一个新名词,指受过多年教育训练的脑力劳动者的收入,低于缺乏文化知识的体力劳动者(包括文盲)的收入。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旧沿用“文革”前制定的工资级别标准。
“脑体倒挂”一直延续到90年代。当时的说法是:“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一直到20世纪末,“脑体倒挂”的反常现象才逐步得到扭转。
近年在互联网上所做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大约有一半达到或超过了30年代的水平;还有一半没有达到30年代的水平。
近日拙著《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名人经济生活的书。康有为、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闻一多、张恨水、顾颉刚、柔石、吴晗……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的生存状况,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清高困穷或安贫乐道,而这些曾“讳言”、“耻言”、“不屑言”的隐私问题,却是构成了他们在那个时期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著述丰富、创作活跃的坚实的经济基础。
我持续20多年的研究表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鲁迅的稳定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实际上,从公务员到自由撰稿人,鲁迅23年经济收入约为12万银圆,相当于至少408万元人民币;正是由于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才使鲁迅永远成为文化人的榜样。
谈到我对这样的题材感兴趣,就不得不提及我的幼年。我的幼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度过的。对于两地的生活背景的异同,住房、街道、店铺、商场、交通、环境的差别,从小就潜移默化地长期积累了深刻的对比印象。
幼年时,曾随同父亲拜访过学者顾颉刚先生。同桌进餐时,顾先生指着菜单微笑着说:“看!就像这菜单上列出的菜名、价码,今天谁也很少在意。但若过了几十年以后回顾起来,却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呢!不仅是饭馆、酒店的史料,就连服装的式样、衣料、价格,交通车辆的种类、票价,住房的设备、租金、水电费,看戏、进游乐场的门票,每家每天买小菜的账目……都可以具体地知道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那也是一门大学问呀!”
顾颉刚先生这一席话,在我幼稚的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后来,又听沈雁冰先生说过:“家家户户衣食住行的流水账本、每个商店进货售出的收支账簿,如果保存百年以后,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啊!”
我的父亲陈在文先生(在母亲帮助下)曾经花费很多工夫收集了19世纪清末以来百多年的邮票、货币、票证、菜单、入场券、说明书、报刊资料(剪报)等等,多达好几个专柜。他收藏这些不是为了值钱,而是深深认识到这些实物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80年代以来,我探讨现代文化人和知识阶层的发展史,除了访谈记回忆录、并作惯行的文本分析以外,我还从两个特别的角度切入:一是从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发掘他们各自的个性、人格特征及其心路演化过程;二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考证他们在各阶段的生活条件和经济背景,也就是统计归纳、比较分析“金钱收支和生活费用”的实际情况。
这两个切入点,特别是后一切入点,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无不承认它的重要性,而在文化理论中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
1979年也就是五四运动60周年的时候,先师宗白华、王了一、华罗庚、周培源、王竹溪等,各自在跟我的交谈中,勉励我着手开发这两项工程,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线索,指导以科学的方法。
在国内20多年来,我是探讨“文化人经济生活状况”的先行者,试图从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至于所开辟的是险道还是坦途、是绝境还是生机,那只有让社会实践来检验、让历史发展来评判了。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