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的“基金经理跳槽意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被访的公募基金投资人士明确表示有意愿转战私募,而这一比例在基金经理中更是高达70%。
    ●根据对此次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后统计与分析,“收入”、“公司品牌”、“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投资决策自由度与投研团队力量”成为公募基金投资人士在跳槽私募时考虑的几大关键词。
    ●“压力与收入不成比例”、“公募基金考核太急功近利”以及“管理层对于公募基金经理个人投资的限制过于严格”等问题在公募基金投资人士接受工作满意度调查时被频繁提及。⊙本报记者 商文 郑焰
    张大伟制图
    基金业在经历了大规模赎回、“老鼠仓”丑闻在内的种种考验之后,2007年越演越烈的公募基金经理“跳槽”热潮,又似乎成为横在年轻的中国基金业面前的又一道坎儿。
    继原工银瑞信基金投资总监江晖与原博时明星基金经理肖华投身私募后,在这一“公”转“私”热潮的席卷下,各家基金公司几乎无一幸免。时至今日,已有大量优秀公募基金投资人才转投私募门下。
    未来,这股“公”转“私”热潮是趋势不改,还是会逐渐平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量人才从公募向私募流失?私募基金背后有着怎样的吸引力?针对这些问题,本报日前开展了一次“基金经理跳槽意愿”调查问卷活动。调查结果在解答上述种种疑惑的基础上,希望能为未来公募基金业的发展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公”转“私”热度难退
    本报的“基金经理跳槽意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被访的公募基金投资人士明确表示有意愿转战私募,而这一比例在基金经理中更是高达70%。
    相比公募基金投资人士对跳槽私募基金的高涨热情,私募基金投资人士对于到公募基金工作则表现得较为平淡。仅有4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机会合适愿意尝试到公募基金中去锻炼一下。
    此次,共有20名基金业内投资人士参与了此次“基金经理跳槽意愿”问卷调查活动。其中,15名投资人士现任职于公募基金中,包括10名基金经理,以及投资总监在内的5名公司高管。现任职于私募基金的投资人士为5名,其中2名为从公募基金跳槽到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
    调查根据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公转私”业内人士的不同情况分别设计了三套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围绕“是否有跳槽意愿”、“看重的跳槽条件”、“跳槽原因”、“目前的工作满意度”等四方面展开。在回答“当前是否有意向跳槽”这一问题时,10名现任公募基金经理中,有7人明确表示“愿意”,其中有1人表示目前正在积极寻找,另外3人则持否定态度。而在5名被问卷调查的公募基金高管人士中,则有2人表示如果机会合适便会考虑。
    明确表示近期不会考虑跳槽到私募基金的3名公募基金经理中,2人的原因是“自己资历尚浅,需要继续在公募基金中好好磨练”。而仅有1人表示是因为对“目前工作环境非常满意而暂时不考虑变动”。
    同样是对上一问题的回答,5位参与问卷调查的私募基金人士中,有2人表示出了对公募基金的兴趣,称如果机会合适,愿意去公募基金中锻炼一下。但有趣的是,上述私募基金人士都将“时间不能太长”作为跳槽到公募基金工作的附加条件。
    硅谷基金的杨永兴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愿意考虑去公募锻炼,时间不能超过两年,主要理由是“(公募基金中)个人不能炒股,损失太大。”而至于愿意尝试到公募基金去工作的原因,是“为了去公募基金学技术,回来更好地做私募。”
    四大“跳槽”关键词
    根据对此次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后统计与分析,“收入”、“公司品牌”、“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投资决策自由度与投研团队力量”成为公募基金投资人士在跳槽私募时考虑的几大关键词。
    在被访15名公募基金投资人士中,“收入”成为每个人必提及的关键词。更有60%的受访基金经理认为,“收入”是跳槽时考虑的首要条件。而几乎所有受访的公募基金投资人士都认为,“相比自身承受的压力,公募基金目前的收入与私募基金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吸引力。”
    “目前,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由基本工资与奖金两部分组成。一般而言,只有业绩总排名前25%的基金经理才能拿到奖金。中小基金公司为优秀基金经理提供的收入一般不过百万,即使是大型公司也在200至300万左右。”某基金经理透露,“对私募基金20%的业绩提成而言,这样的收入水平基本没有竞争力。”
    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当前国内市场正在经历千载难逢的大牛市。如果相信牛市还没有结束,现在离开公募基金也不晚,毕竟在私募干一年就可能赚到一辈子的钱。从国际上来看,公募基金也没有业绩提成的先例。所以大牛市来临时,优秀的公募基金出去单干,或是跳槽到私募基金是很正常的。”
    除了“收入因素”外,有80%的受访公募基金投资人士提及了“公司品牌”,称会优先考虑平台好、有品牌的私募基金,而绝非“草台班子”,这样可以继续交流、学习投资经验。“公司品牌”从而成为位居第二位的跳槽关键词。
    此外,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投研力量与投资决策自由度也成为公募基金投资人士在跳槽到私募基金时广泛关注的因素。有公募基金向记者表示,“一家公司的成功不是由某一领导的个人喜好决定的,关键是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在两名由公募跳槽至私募的投资人士中,现任职于润晖投资的某基金公司前投资总监表示,去私募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上海朝阳永续旗下向日葵投资公司的金晓斌曾在券商机构任职八年,今年开始参与创立向日葵投资公司。他表示,该私募机构的合伙人制度,良好的品牌口碑,以及相对单纯的投资环境,都是对他有吸引力的因素。
    三大“不满意”因素
    在对公募基金投资人士当前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有近13%的受访者对当前工作表示“不满意”,20%表示“满意”。其余67%的受访者则对当前工作持中性评价,表示“有好有坏”。
    “压力与收入不成比例”、“公募基金考核太急功近利”以及“管理层对于公募基金经理个人投资的限制过于严格”等问题在公募基金投资人士接受工作满意度调查时被频繁提及。
    “公募基金考核过于急功近利是目前业内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海外,公募基金常常是一个季度公布一次业绩排名,而我们天天排名,感觉压力很大。”深圳的某基金经理如是表示。
    他透露,公司一般要求基金经理所管理的基金在同类所有基金排名中位列前三分之一。“如果连续几周排在后三分之一,公司还没让你‘走人’,自己都觉得受人恩赐了。而对于新基金经理而言,考核期一般为一年。如果不行就走人,非常残酷。”
    “公募基金的频繁排名会导致互相攀比。如果你是第五名,就盯着第三、第四名。它们大举买什么,也一定要跟着买,生怕自己的业绩比别人输了几个百分点。而对于短期涨得比较慢的一些长线品种,则面临很大压力。”该基金经理表示,“仅从投资角度而言,还是私募比较单纯。”
    而“管理层对公募基金经理个人投资的严格限制”也成为公募基金投资人士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有70%的公募基金投资人士在回答“当前公募基金制度设计有何不合理之处”问题时,提及了这一话题。
    多数人认为,管理层的这一规则过于严苛。“事实上,如果不是恶意,基金经理正常买卖并不能操纵股价。现在股市的盘子有多大,单个基金有多大,并且还有严格的投资比例限制,操纵价格谈何容易。”上海某基金经理表示。
    某基金公司的一位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作为公募基金的投资决策人,上报直系三代的身份证号码,我可以理解。但连弟妹弟媳的这些非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号码都要上报,我觉得很难接受。”
    他透露,在身份证上报的当天,就接到弟弟的电话,说:“哥哥,为了不给你添麻烦,我还是不要做股票了”。“我觉得很难受,个人的职业问题,却给家人带来麻烦。”他说,“关键是,不论从收入、知识还是社会贡献度来说,基金经理都应该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如今却频频和‘老鼠仓’联系在一起,不仅脸面无光,也觉得情感上无法接受。”
    “我觉得,管理层在基金经理个人投资问题上,还是宜‘疏’不宜‘堵’。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裁李全在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允许基金经理投资基金,是疏导的一种方式。”
    张大伟制图
(来源:上海证券报)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