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中国金融观察 > 金融聚焦

信用风险管理是重点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银行刚刚开始的转型是多维的全面转型和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既包括了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的转型,也包括了经营结构、经营资源的转型。标准普尔公司金融机构评级副董事廖强、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均对国内银行转型持肯定态度。

而让记者感受最深的一点是,针对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现状,廖强认为国内银行不应过快追求多元化发展,而应利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前的有利时机,加快信用风险文化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育,作为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的基石,以应对未来大企业逐步脱媒环境下的挑战。在此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定价,分散和转移能力是关键。

  法律环境改善有助于拓展客户资源

  众所周知,净利息收入是中国银行业传统的主要收入来源。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日前在一份有关中国上市银行的最新报告中指出,由于对优质大客户的竞争激烈使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面临压力,加上中小企业贷款的整体规模较小,国内银行进一步开拓利息收入的空间有限。对此,廖强表示,国内银行面临的真正压力将在利率市场化完成、被保护的利差不存在之后显现。他认为,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是信贷风险过高,而最近相关法律环境的改善,使得银行在这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今年已经开始实施和即将实施的几个重要法律,都有助于引导银行经营所处的外部环境朝着更为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保护银行作为债权人的利益,从而增加其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新的企业破产法和物权法使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变得更加有利可图。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贷款为例,过去以这类物权作担保在法律上很难得到认可,即便银行据以发放贷款,一旦出现风险时,要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保障非常困难。另外,物权法对借款人名下所属的物权以及相关权利的法定登记程序有了更加清晰的界定,这使得银行遭受抵押资产隐匿和转移的风险减少,从而使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风险更为可控。”廖强如是说。他还指出,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和消费信贷在中国还是尚待开发的领域,如果银行肯在这些领域下功夫,发展出与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相匹配的定价机制,其在大企业贷款市场所受到的盈利挤压就可以被中小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市场的发展所抵消。

  目前,国内银行在优质客户资源方面面临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而在资金方面又面临来自资本市场的竞争。沈明高告诉记者,这两方面的竞争对国内银行来说都比较新,且竞争日益激烈。他认为,在市场细分方面国内银行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客户市场细分,有的银行希望立足于高端市场,也有的希望在中小企业市场和消费贷款领域发展。市场细分的好处是银行能够提供个性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可以享受垄断利润。二是产品细分,什么样的产品能利用什么样的资源很重要。

  中间业务发展方兴未艾

  在非利息收入方面,近来中国银行业的变化和发展令人鼓舞。上市银行的2006年年报和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在过去1年半里,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发展迅猛,结算清算和银行卡业务是这一块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基金、保险和理财产品销售在内的财富管理业务的兴起使银行收入日益多元化。根据安永的预计,未来国内银行在财富管理、投行业务、托管业务和代理行业务上收入将会有强劲增长。

  廖强表示,最近银行理财产品的热销并不简单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结果,而有更深层的原因。根本而言,这是在居民收入改善和财富积累的大背景下,居民金融资产组合产生的内在调整需求。银行为满足这种需求而提供相应金融产品,这一趋势在很大意义上是可以持续的。不过,目前由简单的理财业务,如代销一些基金或保险产品,所驱动的非利息收入高速增长可能在中期内就会遭遇增长的“天花板”,因为眼下居民金融资产组合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多年积蓄的一次性存量调整,一旦这种调整基本到位,银行就只能依靠居民财富增量部分的交易来支撑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非利息收入增长速度必然会因此回落,从而使收入结构更加稳定。

  沈明高则认为,混业经营可以使银行在金融业的各个方面都获得更大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客户在多方面的需求,是中国银行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不过,对于国内银行的多元化战略,标准普尔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廖强说,虽然业务多元化所导致的收入多元化是有益的,但在目前阶段,银行在介入新的业务领域之前,必须清醒认识到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作为银行生存之本的一些要素,包括有效的公司治理、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信用文化等等。“在这些基础性要素还没有具备的情况下,银行匆匆忙忙地去进行并购或多元化会进一步绷紧管理压力,可能出现一些协同问题。因此,我们乐于看到银行在现阶段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部优化整合,提升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应重视信用风险分散和转移问题

  从世界潮流来看,银行归根结底是一个管理信用风险的机构,其优势也在于此。最近美国次级贷款危机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金融市场也因此而剧烈波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些承做次级抵押贷款的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沈明高认为,这主要与其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关,特别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转嫁给了投资者。“在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中,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波动,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在与未来盈利的平衡。”他说。

  廖强极为强调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对银行的重要性。他认为,除了信用风险评估、定价和后续管理以外,银行还应该尽量向金融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分散信用风险,甚至参与全球信用风险的分散过程。廖强指出,转移信用风险的一个基础工具就是资产证券化。“如果将这项业务开展起来,一方面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有机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在资本金方面持续遭受的压力也会减轻。”他说。

  但是,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不是很热衷,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做“加法”,努力扩大生息业务。出现这种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在国内流动性充裕、受管制的存贷利差依然优厚的背景下,银行在许多市场上依然竞争不足,且过度追逐短期盈利能力。廖强表示,“银行家目前很难下决心将一些表内资产进行证券化转移到表外,因为在利率管制、竞争不够的情况下,将这些业务放在表内,至少在短期内信贷损失没有完全暴露时,能够实现比转移到表外更高的收益。只要利率管制继续存在,银行分散信用风险的内在紧迫性就不强烈。”他还指出,银行持续做“加法”的过程也是持续积聚信用风险的过程。从长期看,银行将为短视行为付出代价;另一方面,管理层在决策利率市场化进程方面也要有一个长期的、前瞻性的考虑,银行只有在这样的外部压力下才有可能更好地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美银行业转型经验值得借鉴

  事实上,中国银行业目前的情况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很类似,他们当时也存在存款利率管制,稳定的利差使银行家们过着“朝九晚三”的舒适生活。美国的金融转型是与其创新并行的,发源于利率管制Q条例的取消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替代产品,商业银行原来的经营模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利差缩减使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增大,银行家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放宽利率管制开始,到90年代完全转型,美国银行业花费了超过10年的时间。在转型过程中,美国大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其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约为40%至50%,而小的区域性银行则占到70%左右,变化相对较小。对多数中小银行来说,非利息收入中的很大部分都来自与信用风险分散相关的业务,如资产证券化,只有少数大银行会有较多来源于保险、资产管理、证券业的收入。

  根据廖强的介绍,美国银行业在转型过程中首先做的事情是“瘦身”,即通过资产证券化把信用风险分散出去,这种风险的转移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非利息收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如精于信用卡业务的公司、专做房地产按揭贷款的公司,包括最近出问题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等。其次是银行开始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过,大规模的收购发生在90年代美国取消了禁止混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之后,在时间上晚于银行大规模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事实上,80年代时美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与今日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最典型的是在拉美债务危机中,很多银行都遭遇了重大损失。正因如此,此后他们开始加速致力于控制并转移信用风险,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谈及美国银行业转型的经验时,沈明高首先强调了内部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他说,美国从分业走向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在“拱”监管机构。如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都有一个内部激励机制,其业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渗透。从中国情况来看,目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业务渗透,比如银行销售基金、保险等,但激励依然不够。其次,竞争压力加大是银行转型的动力之一。竞争使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像原来那样容易实现,反而激发了他们想方设法开拓业务的愿望。第三是监管一定要有弹性,在金融市场还不发达的中国更应如此。不能说原来没做过现在就不能做,应该放手让银行去尝试和探索新业务。

(责任编辑:铭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廖强 | 沈明高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