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11年平均增幅超过20%的基础上,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2006年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7.2亿元。不断做大的财政“蛋糕”该怎么分享?北京市的做法是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近90%财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务 昌平区百善镇的镇中学、小学,前几年还是灰头土脸、“年过半百”的小平房,屋里的电灯不够亮堂,屋外的操场暴土扬烟。
现在学校盖了新大楼,电脑教室、航模教室齐备,楼外的塑胶操场又大又干净,早中晚还有校车接送学生。“原来因为镇中学的条件不好,我老是跟爸妈说要进城读中学,不过现在可不这么想了。”正在百善镇中学读初二的李静美告诉记者。
百善镇中小学里外换新颜,办学条件一次性达标,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近年来,更多的市民像李静美一样感受到了公共财政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在2001年至2006年的6年间,北京地方财政收入累计达到4361.6亿元,年均增长超过了20%。同样也在这6年间,北京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支出也一路上扬,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总额达到4144.6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3.4%。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跟着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9.2%,也就是说近九成的财政支出用到了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凸显了政府理财观念的变化,更加注重增民之利、解民之困,体现了为民理财。
为解决“上学难”问题,北京市财政局2006年投入3.15亿元用于落实义务教育减免政策。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来京务工农民子女免收借读费政策,将减免政策范围扩大到“三免一补”(即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免借读费,补助伙食费)。率先在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身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刘大妈最近特别高兴的事是不用每周从望京坐车到城里的大医院排队了。因为刘大妈家旁边的社区医院,从今年1月开始实行“零差价”药价,从社区医院的药房拿药比大医院便宜很多。为解决“看病贵”问题,北京市财政局安排资金4.25亿元,通过全市集中采购,完成2006年规划内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常用药品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信息监管”的管理模式。自2006年12月25日开始,部分社区医院已开始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
此外,北京市财政局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大支农投入,其中2006年全年对农村各项投入达到111.8亿元,为历年之最。设立10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以奖代补、定额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亮起来、农民暖起来、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农村低保正常增长机制,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区县统筹管理。支持全市260.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86.9%。累计投入33.9亿元,为近11万名建设征地农转工人员发放安置补助和补缴社会保险,维护失地农民切身利益。
方式创新: 投入公共服务“最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体富认为,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将财政资金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倾斜,是国家未来财政工作的发展方向。
有了方向,还要讲究方式和效率。采访中,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徐熙表示,对北京来讲,虽然财政收入逐年上升,但财政资金的供求矛盾仍然长期存在,而且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矛盾也会进一步加剧。
徐熙认为,缓解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坚持和落实“集中财力办大事、投入资金讲效益、勤俭节约干事业”的理财原则,将更多的资金投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市财政局创造性地借鉴了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所谓木桶理论,其最初含义是指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长度。为了提高储水量,最简便有效的办法就是“补长”最短的那块。对财政工作而言,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财政支出的方式将决定支出效率。找准城市发展中的“最短板”,比如农村教育、社区医疗和交通拥堵等,用有限财力将其集中“补长”。
近几年,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城市运行管理问题开始凸显,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最短板”和限制因素。为此,北京市财政局全年投入资金79.3亿元,支持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交通及奥运场馆周边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拨付资金116.7亿元,支持轨道交通建设、公交IC卡改革、公交车辆更新,努力建设新北京。筹措资金78.4亿元,完成80个“城中村”整治。投入资金6.8亿元,推进旧城区解危排险工作,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拨付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10.4亿元,开展燃煤锅炉改造、工业污染源治理和老旧公交车、出租车提前淘汰更新等工作,改善首都空气质量。
制度保证: 建立首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据徐熙介绍,建设首都公共财政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退出生产领域,不断扩大公共支出范围。这是建立首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根本要求和先决条件。第二,推进预算管理改革,这是建立首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必要途径和技术手段。第三,大力加强金财工程建设,这是建立首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基础和支撑。(宗焕平岳瑞芳)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