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回答《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时,对全年3%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控目标加了最新注释。
根据“中国政府网”直播记录,注释原话为“年初我们提出了要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的调控目标,这是一个预期性的、指导性的,高于预期调控目标的情况和低于预期调控目标的情况都是正常的。
”
以卡尔·波普尔的观点看,这一番注释给市场提供的信息量是负值。或者说,由于多了这个注释,市场对3%与政策预期的相关性所知更少了。波普尔爵士认为,一项陈述禁止或排除的越多,告诉我们的就越多。而发改委的注释显然肯定了之前已经被市场的理解所排除的内容,明确了预期调控目标是一个允许偏离的区间,而不是一个点。遗憾的是,注释没有给出这个区间的边界,虽然大家心里知道,应该“可能”有一个边界。
这令我想到中午经常吃的麻辣烫。
麻辣烫是半自助式的,自选食材后先结账,顾客得到一个标了号码的筹子。食材依序下锅,顾客找座,等着叫号。不同于银行、电信公司柜台服务采取的领号叫号,麻辣烫账台上的小姑娘发筹是随机的,并不按照筹子上的号码顺序,25号后头可能跟着45号,再紧跟着的可能是3号。
站在一列对应时间先后排序的数字里,一个数字除了标示它自己,还预示着确定将要发生的事情,即下一个数字以及与排在后面的任一数字的距离。走出数列,数字就失去了这种确定。依序发筹,顾客在听到叫任何一个号时,都能对什么时候轮到自己有一个预期,这不仅让他等得安心,更让他可以利用等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发筹而不依序,顾客就只能像小时候一首歌里唱的,“时刻准备着”了。
政府发出标着“3%”的筹子的时候,市场以为一旦听到这个号,即可期待相应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行政手段。现在,市场被告知,发筹的顺序并非如原先预想。(当然,有一点仍可以坚信:发筹者不是麻辣烫的小姑娘,发筹是有序的。)
对CPI指数的构成、权重,屡有批评。修改CPI指数体系的建议也非一人之见、一时之想。我以为,此事容徐图之。但是,无论以何种指标反映经济中的真实行为,政府所“预期的调控目标”都应该是一个能够提供预期的调控目标。否则,此目标就只对政府工作有意义,难对市场有意义,成了对牛弹的琴。这样的音乐适合自娱,不适合牧牛。
在通货膨胀压力如潮拍岸时,调控主理者身负之重可想而知。赋予CPI调控目标一定弹性,固然可以舒展政策空间,然而,因此牺牲了调控目标与政策预期之间关系的确定性,让市场和老百姓陷入“时刻准备着”的焦虑之中,也可能得不偿失。
以上种种随想,供调控目标的制定者与解释者参考。
(责任编辑:单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