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宝玉
张丽楠
前不久国家外汇管理宣布,天津滨海新区将首家试点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中银国际及其控股公司中国银行分别是港股直通车的试点券商和银行。
根据所披露的流程,投资者须先在中国银行开户,并在中行填写外汇投资账户申请书,同时要填写香港中银国际的证券账户申请表、协议书、见证人确认函及客户承诺款项转移确认函,之后就可以买卖港股。
作为首家获批的证券公司,中银国际证券公司面对的是所有内地去香港个人投资者,市场前景之广阔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1.3万亿美元商机
上周英国《金融时报》引述国际研究机构消息,中国的存款额大约为2.3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存在银行里,回报率很低,内地投资者购买股票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是他们只能投资上海和深圳两处股市,而且沪深股市过热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他们预测一旦中国个人投资者可以更自由的投资海外,会有高达1.3万亿美元的私人存款流出中国。
若真如国际研究机构所预测1.3万亿美元的流出,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仅这一块经济业务的利润收入中银国际就可一举取得成为强势投资银行,一改多年被中金压着打的局面。
这项业务初步定名为“港股直通车”,该项业务税费标准相对A股较低:印花税1‰,佣金2.5‰,还有一些交易费和交易征费,单边税费合计3.59‰。在天津受理客户申请后,将会陆续推广到40个重点城市,这些城市的分支机构也将可以受理客户申请。
不过表态归表态,事实归事实。中银国际及中行长期在国际市场的打拼,已经树起了金字招牌。
综合业务优势
香港的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于1998年7月1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法定资本10亿美元,其前身是始建于1979年的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用中银国际自己的话来讲是被誉为网上零售证券业的翘楚,提供多元化的本地及海外证券电子交易渠道。在中银国际,投资者可以透过一个综合户口,轻松地管理多个市场、多种货币及不同种类的投资产品。
中银国际凭借其母公司中国银行的网络、人才、资金等等资源优势,在香港通过中国银行遍及港岛的350个分支机构,成为香港最大的经纪行,并且迅速成为香港一流的投行。
2002年2月,中银国际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中银国际证券,成为内地首家获得人民币普通股票(A股)综合类证券商牌照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
由此可见,中银国际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综合业务方面占据实力超群的优势,使其可以分利用中国银行遍及全球的客户资源、产品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品种齐全、功能先进的金融服务。这一点完全不同与其竞争对手中金,中金在证券市场中显得更加专注于投行业务。
“金银”关系
中银国际除了投资银行业务,还发展机构销售、债券和衍生产品,目标是一幅“大投行”的规划。中银国际曾宣称:五年以内成为亚太区投资银行的老大,那么能否胜过国内中金(全称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就是其最大的挑战。
中金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由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建行(后建行股改上市时将其中金股权转让给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基于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组建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为1.25亿美元。中金总部设在北京,在香港、上海设有分公司,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设有证券营业部,可以说证券营业部只是中金“比较次要的附属机构”。
中金成立初期比较尴尬,尽管是首家获准在国内成立的中外合资投行,但是摩根士丹利和建行势均力敌,这样的结果导致股东层面的控制权冲突。由于中外合资模式有利益冲突问题,中金高层震荡不断,以至于有人说:“中国政府当初成立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有别的用途”,意指中金是中国投资银行国际化、市场化的一个试验田。
但是,中金公司很快扭转了这一不利局面,理顺了中外股东控制权的争议关系。在与中金投行项目的竞争中,中银国际基本处于下风。
中金网页介绍,该公司在中国国有企业海外发行项目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辉煌的承销业绩。自1997年中国大型国企走向国际资本市场以来,中金公司在日本之外亚洲地区的首次公开发行、中国公司海外首次公开发行以及中国公司海外融资的累计总承销金额均名列第一。
相形之下,中银国际就显得比较“小打小闹”。在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还是回归A股,都无法与中金相媲美。不过,中银国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击败工商东亚成功保住平保的H股主承销商资格,顺势拿下平安A股主承销商资格,以及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的主承销商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银国际曾在极短的时间里为电讯盈科融资逾千亿港币,为盈科收购香港电讯立下汗马功劳,此事当时轰动整个香港金融界。可以说,中银国际从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
中行分支机构多达11,000余个,总计22万多员工。这些网点和员工无疑会是中银国际延伸的手臂,将大大便利中银国际业务的扩张和成本的节省。
面对固守于传统投行业务的中金,经纪业务将是其软肋。“港股直通车”的经纪业务和汇兑业务将极大利好于中银国际,就看中金怎么做。
(来源:证券日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