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对于西部物流中心的争夺,逐步升温。
本报记者获悉,重庆保税港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一旦条件成熟就将上报国务院。
而另一个重要城市成都,也在运筹帷幄,要打造全国内陆首个保税港。
据本报了解,目前成都已做好保税港有关规划,也即将上报国务院。
这背后是,重庆和成都均提出,要成为西部物流中心。而保税港则对其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渝在行动
重庆寸滩港二期工程工地现场热火朝天。
位于朝天门下游6公里的寸滩港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标志性工程,其水域条件好,陆域位置优越,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工程,拥有2个3000吨级集装箱泊位和1个汽车滚装码头,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28万标箱。
重庆市交委副主任何升平不久前公开表示,寸滩港投资将达11亿元,新建3个3000吨级集装箱泊位和1个滚装码头。而2011年建成后,全港将拥有港区和物流园区各1平方公里,年吞吐集装箱100万标箱以上,汽车30万辆。
一旦申请成功,重庆寸滩港将成为继上海洋山港、天津东疆港、海南洋浦港和大连大窑湾港之后,中国大陆第五个保税港。
但成都方面行动也相当迅速。
“今年3月,市政府就专门研究了此事,会议开了整整两天。”成都市交委物流处负责人对记者称,“我们将选择适当时机,上报国务院。”
成都的规划则借鉴了上海模式。上海洋山港为国内首个保税港,2005年底,上海市政府有意将洋山保税港区优势扩展到上海浦东机场,设保税空港,这一申请已报至国务院。
受此启发,成都的保税港拟采取“一区多点”模式,其中“点”是指该市正在打造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
成都国际航空港物流园区,依托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园区控制规划面积3500亩,航空货物年处理能力为250万吨。国际航空物流园区已在建设,预计明年将形成1000多亩的园区规模。
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项目位于成都青白江区,占地3700亩,年处理集装箱货物200万标箱。该项目依托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则占地2140亩、总投资20亿元,是铁道部规划的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也是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结点站,原规划定位是与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起成为西部最大的内陆港。
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正是成都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的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中的两颗重要棋子。
成都计划,到2010年,初步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全国物流体系中重要的结点。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0亿元;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2%以内。
争夺升温
成渝地区是非常典型的远离海洋的内陆经济区,与沿海主要港口的运输距离达到2000公里左右,由此导致成渝经济区整体上经济的外向程度较低。
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院长张锦分析,如果不能有效地削减运输及物流成本这一弱点,成渝地区的发展就很难取得突破性、根本性的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在成渝地区建设保税港区是必要的。
这也是双方争夺保税港的主要目的。
重庆方面目前对争取保税港很有信心。在10月重庆方面与商务部签订的《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中,商务部承诺,将就保税港区,协助重庆,与海关总署协调。
重庆市外经贸委副主任王济光透露,海关总署上月曾派员往重庆调研,目前重庆的项目在择址中。
不过,对来自重庆的竞争,成都方面也是底气十足。成都市交委物流处一位人士认为,成都在物流业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拿运力来看,成都的优势很是明显。成都西南铁路枢纽2006年铁路货运量达5689万吨;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六大地区性枢纽机场之一,2006年旅客吞吐量达1627.9万人次、货运量29.5万吨,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现在即将启动建设机场第二跑道。
成都另一个优势,是商贸业发达。目前全市拥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50多个、大型连锁商业企业近2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5.3亿元,列副省级城市第三、居西部第一。
成都的外贸优势也正在引起重庆方面的大力关注。据统计,2006年成都外贸70亿,较2005年增加50%。“外贸是反映保税港市场需求的指标。”张锦说,“如果成都的外贸在2007年再突飞猛进,其申请保税港的砝码就会重一些。”
但成都也有自己的短处。尤其是水运方面,低附加值产品及原料类出口企业对水运有很大需求,这是重庆的强项。
成都方面还注意到,近年来,重庆被国家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政策优势非常突出。所以,成都市政府一位官员有点担心地告诉记者:“相较而言,成都在争取大项目方面,要付出更多努力。”
对于成渝之战,专家们同时有另外的想法。他们建议,可在两地设一个保税港,重庆和成都为两个分区,这样两地可共向同国家申请,以保税港作为综改实验区的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