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谭
人力资源强国,即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贡献的综合指数处于世界前20位的国家,其经济特征的内涵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对于开发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以及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一般以人均GDP表示。
教育强国先行
而要想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先成为“教育强国”,使得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具有先进、完备的教育现代化体系、有竞争力的培养能力。
对于人力资源投资收益问题,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通过对人力资源要素作用分析指出,1929~1957年间,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归功于美国教育发展。事实上,“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管理观念是美国经济成果的体现,诸如企业的高级经理或技术骨干已经明显带有“资本”特点,这属于“人力资本”概念的现实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系。他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镇教育体系包括普通学历教育与职工技能培训,均属于国家公共福利范畴,乡村教育体系是在国家支持下由乡村集体举办的一项集体福利。
长期以来,中国义务教育每学期学杂费通常在1美元以下,高中教育每学期的学杂费通常在2美元以下,即使是高等教育也是由政府完全负责,学生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还能够享受水平不一的助学金补贴。在上世纪50~70 年代,中国财政性教育投资约占GDP 的2%,郑成功表示,如果再加上乡村集体经济对农村居民子女教育的投入,这一比重还会有所上升。
“正是这种由政府与集体投资的免费与低成本的教育体系,使中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迅速得到提高,”郑功成说,不过也存在“人力资本水平低与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低并存”现象。
在全国人口人力资本水平低的背景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不成熟和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很低,近几年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知识性失业等现象,“这表明中国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并不高。”郑成功分析。
而事实上,我国劳动力供给新的高峰已经来临,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显著。未来20年是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和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时期,199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63.2%,这种趋势将会持续到2020年左右。
到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由2000年的8.61亿上升到10.04亿,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715万人。在此期间,每年城镇大约需要安排2200万~2300万人就业,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0万~800万个。
总之,大量低素质劳动力无法满足国家竞争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此,石河子大学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胥群呼吁,为了应对知识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挑战,我国教育基本方向改为知识教育为主的全面发展教育。
人才紧缺为“瓶颈”
总体说,我国人力资源特点是就业压力明显,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做的《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历越高就业状况就越好。
虽然从“待就业”指标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仍很大,但与本科毕业生只相差1.3个百分点;而从“落实率”看,专科毕业生优于本科毕业生,超出0.7个百分点。特别是专科生在“已经确定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比例显著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只是在“升学”和“出国/出境”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此次调查中,高校毕业生月起薪中位数为1500元。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在省会城市的占一半左右,在乡镇的占4.4%,在农村的仅为1.4%。“与2005年相比,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略有回升。”课题组负责人表示。
教育专家吴少宇认为,我国人力资本状况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还不能很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增长。他提供数据说,我国就业人口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不到5%,而初中以下的占80%以上,这表明,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人才资源大国”。
根据吴少宇的分析,人才紧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中国人力资源形势十分严峻。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共157万,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5%;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接近100人,
同时,人力资本低水平、低使用效率也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吴少宇说,每创造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也相对较低,2002年为25%,而美国、德国和日本都超过40%。很明显,在粗放型、扩张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依托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高水平人力资本的高效率使用。
Related相关
亚洲其他国家教育投入来源
韩国:高等教育依赖社会投资
与此相较,同是亚洲国家的韩国能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却主要受益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上世纪70年代初,韩国制定了“教育立国、科技兴邦”的发展战略。为增加教育经费,1970年国会通过《教育税法》,每年向纳税者征收其税额10%的教育特别税。1990年,韩国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26个国家和地区中已居第9位。
同时,政府还多次大规模地引进外资,鼓励民间和私人投资解决教育经费问题。韩国一些大中型企业财团都有独资兴办的企业院校。如大宇企业集团实施“人才第一”战略,创韩国企业界独资兴办员工培训进修院校的教育制度。
韩国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私立学校独立资金三大部分。中央政府教育预算为管理中小学教育的教育厅和国立大学运营管理提供资金,并为私立大学提供部分资助。其中,中央政府的教育预算由国家税收支持。
地方政府教育经费用于支持中小学教育,其中85%来源于中央政府,15%来自学生家长和地方政府。教育资金由中央政府统一筹措,政府拨款占整个教育预算的绝大部分。教育部预算虽然年年不同,但通常占政府支出总额的23.9%,占GDP的4.4%左右。
印度:政府“烧钱”高等教育
而同是发展中国家,印度的高层次人才特征比中国突出。
一位从印度考察过该国教育的财政部官员分析,印度的高等教育有“一高”、“一低”。
“一高”,即政府投入比例高。统计表明,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一直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目前全印度共有综合性大学200多所,私立大学和函授大学7000所,每年考入大学的有100多万人。印度所有公立高校基本上靠政府投资,其依赖程序占院校所需经费比例从78%~92%不等。
“一低”,即收取的学费低。据了解,研究生课程一学期的学费约合人民币24元,住校生的食宿费用也很低,一个学年吃住需要约合人民币200元就够了。
“即使扩招后我们的高校在校生量上完全超越了印度,质上却远远不如,造成这种反差的关键因素就是两国教育体制的不同。”丁学良撰文指出。
此前麦肯锡一份《中国人才缺乏问题》报告显示,在工程、金融、会计、生物、医生、研究机构人员方面,中国本土毕业生90%不合格。而印度很多优秀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美国所看重,因为他们在上学期间就懂得怎样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商业化。
专门对中印教育进行比较的教育专家张晓东认为,印度IT产业能在短短时间内成功,归功于高等教育一直以人才储备为支撑。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占较大份额。
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近日在出席网络工具开发赛论及中国教育时说,中国属于精英教育,前十名的重点大学学生非常优秀,如果企业要求?用100名最顶尖的员工,会从中国挑选;但要选一万人,则可能就会去印度寻才,因为平均教育水平,印度比中国好。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