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21日至5月7日,在证监会出台约束大小非减持指导意见后仅仅10多个交易日内,就出现了三起顶风作案的违规事件。在宏达股份(37.60,-0.85,-2.21%,吧)违规第一单出现以后,福建恒联在冠福家用股份上的违规减持行为和上海石油零售分公司在开开实业上的违规减持行为大有“前仆后继”之势。
是什么让违规者如此肆无忌惮?
首当其冲自然是利益驱使。违规公司在高价位一口气抛出股票,到手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收益。相比之下,从目前来看,交易所作出的处罚如限制大小非账户几个月的交易,实在是无关痛痒之举,对违规公司完全没有震慑力。特别是一些小非,在抛掉相关股份后,账户里已不剩股票,无需再次交易,违规成本等于零。
而深究下去,问题的症结可能在于,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并没有制定实质性约束细则,无论是对证监会和交易所而言,目前来看,还很难对大小非的违规行为进行有力度的惩罚和威慑,从某个角度看,凸显出监管者无法可执的窘境。
更有法律界人士担心,大小非按时减持,是当初股改时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签下的合法契约,无论是证监会还是其它部门,要出台相关约束规定,需要一定的法规依据,否则不排除有一定的法律风险。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随着大小非违规接二连三出现,监管部门的处罚力度有所加大,除延长限制交易时间和增加限制交易品种,上证所已在研究冻结资金账户和违规收益上缴上市公司等处罚措施,而证监会已开始对违规公司进行立案稽查。采取这些高效率的措施,均体现了政府监管部门希望约束大小非抛售从而稳定股票市场的意图。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行动本身以及其后可能采取的一些措施,仍然要找出相关的法规细则作为依据。笔者认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和缺乏实际约束力的细则面前,大小非们敢于顶风做案,是与政策进行危险的博弈。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解,大小非们的违规减持实际上是在及时提醒管理层,相关政策仍有诸多漏洞,至少目前指导意见中缺乏法律约束力、缺乏惩罚力度的弊端已经明显暴露出来。市场行为本身正在提出完善相关法律细则的要求,否则稳定市场的政策意图很容易功亏一篑。
不过更值得投资者重视的是,在前期股市持续暴跌之后,证监会推出对大小非的规范指导意见是殊为不易的,体现了政府稳定市场的坚定意图,是难以被市场行为所逆转的。大小非们竟然熟视无睹,这种局面很难不引起规则制定者们的注意。大小非们在利益刺激下顶风做案,除对市场造成的短期压力和带来不稳定因素外,更是对这一政策意图的危险博弈,很可能倒逼管理层推出更完善更严厉的法律细则出台。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对制约大小非减持,还需要新的思路。现在有人已提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思路和方案,比如对“大小非”减持加征相关税收,实施减持预披露制度,以及发行可交换债券等。总之,在完善现有规则的基础上,采取多管齐下或者组合拳的疏导做法,这样的政策效果或会更加明显。
虽然有专家认为,证监会要控制大小非于股掌并不容易,但是笔者更坚信,大小非要玩弄政策更不容易。因为,从中长期来说,任何机构和政策意志进行博弈的行为都是毫无胜算的。
谢美琴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