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人民银行发布紧急通知,要求支付系统在5月24日至25日期间,连续第二个双休日持续运行,以保障救灾款项的及时支付;同时,银监会也发布紧急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呆账贷款核销工作,努力减轻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的债务负担??种种实质性的政策安排,再次体现了金融政策对抗震救灾的切实有力支持。
巨灾考验着国人的意志和力量,也考验着金融政策的反应能力。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第一时间了解灾区情况并启动了相关行业应急预案救助灾区。之后,紧急的抗震救灾工作迅速推开。
十几天来,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特殊金融政策,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支持,成为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全面推进的重要保障。
为保证救灾资金款项及时拨付到位,央行全力确保支付结算和国库等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地震灾难发生后,央行国库系统迅速启动了国库业务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同时,总库及各省分库迅速开辟国库资金汇划“绿色通道”,并分别于5月15日和5月23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双休日大、小额支付系统不停机,保障支付系统持续运行,切实做好支付服务工作。
为全力支持和配合抗震救灾工作,央行加大了对受灾地区的信贷投入。5月13日,央行对受灾严重的四川、甘肃两省增加再贷款额度55亿元;5月21日,央行再次决定对受灾较重的陕西、重庆、云南三省(市)紧急增加再贷款额度15亿元,集中用于解决三省(市)辖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付头寸和流动性需求,支持其增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信贷投入。此外,央行还首次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采取了特事特办的地区性微调政策,同意成都、绵阳、阿坝等四川省6市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5月20日暂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这些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从而加大对四川地区的信贷投入,提高抗震救灾自救能力。
为全力做好地震灾区的金融服务工作,5月13日,银监会启动了应急预案,要求灾区各家金融机构把"保开门、保营业、保供应、保服务"作为最紧迫的工作;5月19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紧急通知,决定对重灾省市实施恢复金融服务的特殊政策,从金融服务网点布设、方便群众提取存款、灾前已发放贷款管理、灾区重建信贷工作等多方面作出了安排;5月23日,银监会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做好汶川大地震造成的银行业呆账核销工作,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创造有利条件。
为确保保险理赔及时到位,5月13日,保监会下发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启动保险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级响应程序,强化对保险理赔工作的指导,并要求各保险公司切实做好抗震救灾和理赔服务工作。
通知一个又一个,都是特事特办;政策一个接一个,都是特事特办。
事实证明,面对巨灾考验,各金融政策制定、监管部门齐心协力助推灾后重建,积极出台相关金融政策措施支持抗震救灾,为灾区群众生活的恢复和灾区的重建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有效维护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充分体现了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各项积极灵活的金融政策,客观上对确保灾民救助和群众基本生活,帮助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推动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抗震救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但我们看到,抗震救灾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会十分艰巨。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的过程中,如何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缓解通胀压力,同时又能够为灾区群众生活的恢复和灾区的重建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如何加大资金调配力度,优先保证抗震救灾急需物资生产与流通的信贷需求……种种问题都亟待金融决策部门予以妥善解决。
金融政策支持是灾区重建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确保金融业抗震救灾工作的有效推进、灾后群众生产生活的迅速恢复以及各项金融服务的及时提供,金融监管部门仍需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和特殊情况,强化政策支持,推出切实有效措施,为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为抗震救灾继续提供金融服务与支持。
金融系统上下齐动,定能为灾后重建工作取得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