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震灾不改中国经济运行趋势

  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国内外的诸多挑战。而5月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在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环境面临相当大的变化。

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出口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另一方面,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压力使国内投资增速逐步回落,先后爆发的自然灾害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经济运行趋势将受到多大影响?宏观调控措施又将如何“出招”呢?

  地震难撼经济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此次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已经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预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4000至5000亿元之间。从流量角度来看,地震对全国年度经济增速的直接影响为减速0.1个百分点左右,但灾后重建对社会总需求的拉动作用将大于当地停产减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全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加快0.4个百分点左右。

  针对汶川大地震是否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大的冲击的问题,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地震导致经济直接损失较大,但地震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影响十分有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巴曙松日前表示,地震不会改变经济增长趋势。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增长,随着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08年经济工作目标可以实现。但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就是“三过”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依然突出;通胀风险虽然处在有效控制范围之内,但由结构性向全局性蔓延趋势仍然存在,仍需坚持宏观调控,落实“两防”政策措施。

  中央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最新的报告表明,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当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这种影响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从当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看,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没有出现市场担忧的大幅下滑。

  而实际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看,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趋热的“黄灯”后,从今年初开始,连续亮起“绿灯”,显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稳定区间。从实际经济运行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也有所回落。但就总体而言,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与2003年以来本轮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并未出现急剧下滑。

  短期加大通胀压力

  尽管地震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但其给宏观经济运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地震后短期通胀压力将被放大。虽然5月国内居民消费价格(CPI)的增速有所放缓,但先行数据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却创下了近期新高,显示出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并得到实际缓解。

  数据显示,今年国内前4个月的CPI上涨8.2%,是1996年以来的新高,而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个和6.3个百分点,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因此,正如许多业内专家所说的那样,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据悉,相比而言,此次地震对我国经济最大的影响集中在两个层面。首先,灾后重建会推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增加短期通胀压力。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也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但从日本地震等经验看,地震对CPI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对长期CPI影响并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灾后大量基础设施重建,必然会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水泥、钢铁以及铜、铝、锌等基本金属和建材的需求,对上游生产价格的冲击不容忽视。

  对此,央行经济分析小组的分析报告中也指出,震灾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年初我国南部发生的冰雪灾害曾加剧物价的短期波动,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也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从未来趋势看,影响物价上涨的部分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宏观调控仍将从紧

  具体而言,影响物价上涨的主要有3个因素。一是成本推动压力仍然较大,国际初级商品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原油价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台阶。从国内环境看,未来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上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粮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背景下,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而国际粮价的快速上涨,也强化了国内粮价上涨压力。货币信贷反弹压力仍不容忽视。第三,今年前4个月尽管贸易顺差减少,但外汇储备及相应的人民币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国内信贷需求仍然旺盛。灾后重建也会进一步增大信贷资金的需求。

  正是由于这些深层因素的影响,更多的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在从紧货币政策“防通涨”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抗通涨”的作用。

  央行经济分析小组的报告认为,当前应保持总量政策稳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同时,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二是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灾后重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三是加快制定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抑制结构性物价上涨。四是从扩大消费出发,应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体系的建设力度,以增强国民经济的协调增长能力。

  另外,有业内人士指出,地震发生后,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实行“一刀切”,而是应该对重灾区采取灵活运用并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

  内需成为“助推器”

  虽然地震将不可避免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灾后重建业将拉动一定的社会需求。更有专家认为,这场地震灾害对正在发生变化的内外需结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使得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助推器”。

  资料显示,今年国内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进一步增强。我国居民收入仍将较快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农产品涨价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较大,有利于农村市场的繁荣;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以及地震灾害重建等都将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场突发性灾害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的内外需结构会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本来,自2006年四季度起,我国的国内消费需求就开始逐步回升,内外需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2007年则是内外需并旺,内需表现日益突出。到2007年底2008年初,受国际油价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需明显回落,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越发突出。

  从需求看,4500万灾民的基本生活与生产需求,创造了额外的内需增量;从供给看,更是可以对冲由外需下降引起的负面影响。4500万灾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及通信、娱乐等消费服务都是基本需求,对原本受外贸影响的生产企业向内需转产,是一个难得的产业调整缓冲机会。因此,当前关键是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全方位扩大国内消费。如果处理得好,我国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国内消费增长为主要动力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这正是我国多年来宏观调控所期盼的结果。

  本报记者 唐玮婕

  

(责任编辑:佟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