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供给呈现日益紧张之势,面对不断上涨的能源与资源价格,“中国制造”面临空前考验。延续“中国制造”辉煌的钥匙在哪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近年来依靠科技创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答案。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前些年,武钢的自备矿山资源日益枯竭,矿石逐渐主要依靠进口,与沿海企业相比,武钢每年要多付出20多亿的运输费。在这种不利形势下,武钢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开发“双高”产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不仅取得了高于同行的效益水平,更为可贵的是公司多项自主创新的“双高”产品在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我国民族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双高”产品体现国家竞争力
近年来,一批标志性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国力,在这些重点工程中武钢的“双高”产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国家竞争力。
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其外形钢结构要求使用高性能结构钢,必须保证“鸟巢”最大可以承受530兆帕的外力,相当于每平方毫米承受50公斤的拉力。在外形钢结构总共4.2万吨的用钢中有2.8万吨由武钢制造,占“鸟巢”钢材总重量的66.6%。
今年“五一”通车的世界最大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从下部管桩到上部钢梁和护栏,全部使用的是武钢研制生产的桥梁钢,共计43万吨。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我国京沪高速铁路双线、沪汉蓉双线、南京地铁8号线双线轨道的承载铁路桥,设计时速达300公里以上。是国内第一座高速、重载、大跨度连续钢桁拱桥,对桥梁用钢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极高要求。武钢科研人员攻克冶炼、轧制等方面难关,研制出具有高强度、超高韧性、低温韧性、焊接性能优异、耐大气腐蚀的第五代高性能桥梁钢,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武钢最终囊括了该项目全标段8.4万吨桥梁钢的供货权。亚洲最大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大桥等60余座国内重大桥梁工程的桥梁钢,大多数是“武钢造”。目前武钢的桥梁钢已占到国内桥梁钢的近七成份额。有专家表示,因为有武钢在,国外钢铁厂家在桥梁钢招标中再也不敢漫天要价。
此外,武钢还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管线,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储罐的主要钢材供应商。近年来,武钢的建筑结构用钢通过了欧洲CE认证和日本JIS认证,无取向硅钢产品获得RoHS认证,船用钢材获得八国船级社认证。
冷轧硅钢片主要用于输变电设备,由于其轧制难度大,附加值特别高,其价格为普通钢材的数倍乃至十几倍。目前仅有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大国拥有制造技术。近年来,武钢的冷轧硅钢片自主集成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产品结构从最初的8个品种32个规格,扩大到36个品种150个规格,生产能力由年产40万吨扩大到142万吨。武钢硅钢品种、技术与规模一直保持国内冶金行业首位。据了解,武钢近期在最高端的高磁感取向硅钢(HiB钢)的冷轧技术上又取得重大突破,此前该技术为日本新日铁公司全球独有。
独特的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为武钢插上了快速腾飞的翅膀。在经验介绍会上,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表示,武钢已形成了主体明确,体系健全,机制到位的科技与技术创新体系。
据邓崎琳介绍,武钢的科技与技术创新有“三大主体”。一是以武钢研究院为核心的原始创新主体,建立产销研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体系,重点在新产品、工艺技术方面的原始创新。二是以武钢工程技术集团公司为集成创新载体,围绕工程项目的生产、研发、设计和装备开展四位一体的工程集成创新;三是以
武钢股份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代表,以生产现场为重点的、以稳定提高和精益运营为特征,开展产品质量保证、工艺技术优化、设备功能完善等方面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践中,武钢还对各类岗位及人员进行了具体分工,建立了技术创新的“三大运行体系”。一是以研究院为核心力量的研发体系。二是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为主体的持续改进体系。三是以技术改造、基本建设和设备系统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固化与提升体系。
谈到武钢的技术创新机制,不能不谈到武钢的创新文化。公司总经理邓崎琳提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文化。培育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打破束缚自主创新的一切思想和行动禁区,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鼓励竞争、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
激励机制方面,武钢设立了管理、技术、操作人员三大岗位系列的晋升通道。在武钢,高级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公司高层领导,突出对专业技术人才和操作技能人才的激励,设立1亿元的奖励基金,重奖为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
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确保了武钢近年来取得了众多的创新成果。公司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创新成就奖、全国质量管理奖、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先进单位、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武钢牌”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信息化建设综合排名全国第15位,冶金行业第一位。三年来,武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0多项次。其中,2007年共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46项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冶金科技奖7项,省科学技术奖21项,市科技进步奖16项。“武钢硅钢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获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是湖北省有史以来颁发的两项特等奖之一(另一项是“三峡工程”)。2008年获准成立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共组织推荐各级科学技术奖50项次。一项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的初评,被评为一等奖。三年来,武钢获得国家专利共计567项。
技术优势助推企业发展
依靠强大的技术优势和精细化的管理,武钢公司经营和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截至2007年底,武钢累计产钢1.94亿吨,累计实现利税1014亿元,其中上缴国家692.92亿元,是国家对武钢累计投资64.2亿元的10.86倍。近三年武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727.83亿元,实现利润214.21亿元,上缴税费225.4亿。其中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805亿元、利润93.8亿元,利税163亿元,钢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根据目前情况,武钢2008年将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利润超百亿的经营目标。武钢已连续3年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绩效考核中被评为最高级的A级。
据邓崎琳总经理介绍,在过去十年中,面对国内同行大力扩产的局面,武钢始终把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消耗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秉持先做强再做大的发展战略。有业内人士表示,武钢强大的技术优势已成为其对外扩张的王牌,很多企业正是看中了武钢的技术优势而与其进行了跨区域联合重组。2005年以来,武钢先后与鄂钢、广西柳钢、云南昆钢股份公司实施联合重组,已成为生产规模近3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邓崎琳总经理表示,虽然武钢的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但是站在适应全球钢铁市场激烈竞争所赋予技术创新重大责任的高度,站在有志成为国际一流、引领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发展潮流的高度来看,武钢的技术创新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武钢“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市场控制力,进入世界500强,综合竞争实力进入世界钢铁企业前10名,建成我国以冷轧硅钢片、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为代表的钢铁产品重要生产基地,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集团”的企业愿景。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