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试过用眯细的眼光盯着某个观察点,可以发现被观察物在你的眼里会格外的清晰,这其实是一种聚焦作用。但这种“只取一点,不及其余”的聚焦方式,不仅存在观察范围的局限,而且长期聚焦于一点,也会因视觉疲劳而产生视像模糊。
货币政策紧缩的眼光也是如此。
不是说货币政策盯紧通胀有什么不对,但是,当货币政策的眼光紧盯着CPI的时候,针尖大的孔也不难变成磨盘大。这也许就是造成今年5月初的那次在CPI未升反降的数据公布前,央行出人意料地提前实施加大了力度的推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原因所在。
发改委刚提高油价,央行行长又马上就应对以 “更为强硬的政策”,“能源价格上涨给消费者物价指数带来一定压力,因此我们可能采取更为强硬的政策以对抗通胀。”用“更强硬的政策”,对抗被长期人为压抑的国内油价的反弹,有点师出无名的牵强。而用紧缩货币的方法,应对被几次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供应不足而推高的食品价格上涨,则更显得牛头不对马嘴。
央行行长最近在谈到不排除加息的可能时还说,热钱流入令人关注。如果说央行把社科院某些专家所谓的1.75亿美元热钱威胁当回事的话,那么,很难说加息的预期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笔者看来,在加息或实行别的什么紧缩政策之前,弄清热钱究竟是在大肆抄底还是大举撤离恐怕比什么都重要。判断不同,结果也不同。
即使 “书本上说全球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更强硬的政策”所依据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本本主义。而构成一种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基础,也不应是某个单一的数据,特别是一个正在动态变化中的某一个时点的单一数据。任何单一的数据,虽然可以使观察分析问题的过程变得更简单,但是片面性在所难免。
国际上有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各国央行应该忽略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带动的通胀,因为这种通胀对国家利率变化反应不敏感。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通胀压力对货币政策不敏感,但企业和经济却无法不敏感。无论是加息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货币调控针对的对象是经济总量,实际被收紧的却常常并不是上涨了的物价,而是社会企业的货币和信贷总量,其直接的效果则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受伤,以及经济增长趋势的下滑乃至于股市的下跌。
为什么我们的市场除了物价在涨,其他什么都是跌的,这究竟说明了什么?难道不值得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最近在山东调研的时候,也没有只提紧缩,而是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相提并论,他提出“要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并要求银行“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自身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显然,面对当前国内国外不利因素增多的情况,如果再一味地单边强调紧缩,就很可能会在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上犯方向性的错误。
心理学家认为,紧张是一种有效的反应方式,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能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必要的放松是对于过度紧张的必要调节。笔者认为,即使是为了避免由于视觉疲劳所难免产生的视像放大或模糊的误导,紧缩政策也该做一做眼保健操,先放松一下自己的眼球才行。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