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陈盛沺:我的大陆二十年

  1979年即开始和大陆做生意,在台商中,声宝集团总裁陈盛?的经历颇为独特。在大陆,他先后投资了15家企业,投资领域逐步从消费性电子产业转入高新科技。和绝大多数实行“南方策略”的台商不同,他的投资是从北方开始的。

然后逐渐南北兼顾,从北京到东莞、深圳,到上海、昆山,再到渤海湾,堪称20年来台商迁徙路线图的缩影。

  陈盛?是投资家,对经济大局有很强的把握能力。他认为,当前“中国制造”的升级,在当前应该实施稳健的“进口替代”策略。在山东,他建起了“进口替代产业经济园区”;而在高新技术领域,他认为生物技术必然成为未来热点,于是在上海,他又迅速在生物制药产业卡位。

  被耽误了20年

  到大陆做生意,陈盛?比许多台商都来得早。1979年,在香港,他和一个叫曹光飚的上海籍商人合作,开了一家做电视机底座的公司,把产品卖给杭州的西湖电子公司。那个时候,大陆的彩色电视市场还没有起步。

  电器生意是陈家的本业。陈家是台湾商界的知名家族,他的父亲陈茂榜70年前开始在台湾做电器生意,曾任台湾电子公会理事长。

  和西湖电子做买卖很冒险,如果被当时的台湾岛内当局获悉,他定会被冠以“资匪”的罪名,“抓到了起码要判无期徒刑”;而在经济气候还不甚明朗的大陆,这也不见得多么“光明正大”。因此,他和曹光飙只得把西湖电子方面的人约到第三地??香港谈生意。

  1980年,陈盛?设法把他们带到美国去“商务考察”。当时陈家在美国有一家生产电视机的公司,“我们美国公司的负责人见到几个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很是吃惊。只让他们在工厂里简单参观了一下,就带他们去迪斯尼乐园了。”陈盛?回忆说。

  历史性的缓和出现在1987年。当时,台湾导演凌峰拍了一部叫《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电视纪录片。在台湾播出后,镜头中的大陆河山,让无数台湾的“外省”老兵老泪纵横。同时也促使了台湾的“政治解严”,时任台湾“总统”的蒋经国决定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

  1987年的两岸关系,洋溢着和解与互通的意愿和氛围。然而,好景不长,1988年蒋经国去世,“台独”一派开始抬头。“如果蒋经国迟一两年去世,‘三通’的问题就用不着在后来花那么长时间来谈,而是会很快开放。20年间,我们被耽误了。”

  当然企业有自己的解决方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台湾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到80年代后期,普通工人月薪已近万台币,低端制造业的外移势在必行。于是,尽管有当局阻挠,台商还是通过各种方式,大规模进入大陆。

  “李登辉当政的时候,我就跟他建议过,让他和大陆谈,在福建弄几十平方公里土地,把台湾的制造业对口转移到福建去。”福建和台湾只有一水之隔,走海路不过100多海里,而飞机只需半个小时。不过,这个方案并没有被采纳。

  台商投资大陆首先想到福建是很自然的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试图冒险进入大陆的台商纷纷认为,福建的厦门比其他地方更适合投资,因为那里人亲土亲,讲的方言也一样。于是,当时有大批的中小企业去了厦门。但后来,台商们发现,“三通”迟迟没有开放,福建对台湾的地缘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而且,福建的产业结构在当时也不行,地处海防前线,国家的投资也比较少,各种基础设施包括电力都很不足。

  于是,机遇留给了广东。

  北方策略VS南方策略

  “在台湾制造业的外移路线设计上,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刻意回避大陆,提出所谓‘南向策略’,让企业往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一带搬。但那边的条件并不好,很多台商都是受害者。到后来,大家不得不转来大陆。”

  20世纪80年代以后,深圳、东莞一带作为当时大陆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招商方面给出了许多优惠条件,而且绕道香港的台商进出大陆也颇为方便,于是,台商也就纷纷在珠三角安顿下来。而东莞,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大陆最大的台商聚集地。

  不过,即使是开放的广东,所能提供的资源仅仅是廉价劳动力,无论资金、原材料、机器设备都需要进口。于是“三来一补”的加工业在那里发展起来了。毗邻香港、深圳和东莞在进出口方面更有显著的地缘优势。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台商投资大陆,在产业选择方面主要是鞋子、玩具、服装等低阶制造业。随着台商的日益聚集,台湾制造业外移加速,“上中下游都一起搬了过去,从机器零件、生产线到包装设备,逐步在广东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和绝大部分台商不一样,陈盛?投资大陆是从北方开始的。“在台湾、香港,有很多人争论过,到底是实施‘北方策略’还是‘南方策略’?”当时,大部分台商主张在南方做生意,因为,广东是当时唯一的开放区,几个经济特区的投资政策也比较灵活,加上毗邻香港,当地官员的观念也比较开放。至于北方是政治重心所在,官太多了,不适合做企业。

  1990年,陈盛?在北京和当时的国营企业白菊洗衣机厂成立了一个微波炉工厂。那是个“一国两制”的工厂。陈盛?的声宝公司与白菊厂共同租下一片厂房,各占50%股份。“那时候,大陆的工厂还是实行老式的俄罗斯会计制度,机器放着,没用就不计算折旧,一批没用过的机器都得跟我们算原价。”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合资厂和白菊厂的员工作息也不一样,在国营的白菊厂,工人总是提早下班,然后直奔食堂,提早吃饭。“我们的员工下班的时候,菜都被吃光了。而坐厂车回家的时候,我们的员工也找不到座位。那时候大陆企业的作风,让我们很不适应。”

  陈盛?对当时北方一些国营企业的印象是,一切都很落后。“无论做什么东西,都要从国外进口零件才行,对我们来说,它们只能做纸箱子,连模具都开不像。”

  这个合资厂只是一个开头,然后声宝集团先后在天津、东莞、佛山等地投资设厂。

  自80年代末以后的20年间,陈盛?带领声宝集团,在大陆先后投资了15家企业,横跨消费性电子与高新科技产业,总资本额超过7亿美元,年产值超过百亿元人民币。“我们现在的各项投资,从北到南都有,但最赚钱的还是在广东的企业,不晓得为什么。”

  谁让我“死在海滩”

  20多年来,台商向大陆的迁徙呈现为一个产业递进过程。一开始是简单的民生用品制造,后来开始机械设备、零部件、电子产业,现在,台湾的半导体、LCD等产业也在登陆。

  不过,对于半导体和LCD,以往的台湾当局管制很严。“其实这两个产业也并非台湾独有的高科技,只是高投资的产业而已。因为尽管台湾也存在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生产设备并不是台湾产,而是日本或者美国做的。比如LCD,根本就是日本人发明的。”按台湾目前的政策,还只允许8英寸晶圆登陆,12英寸晶圆就不行。“可是,英特尔已经在大连建12英寸晶圆工厂了。这两个行业,台湾不来,美国、日本和韩国就来了,把市场机会让给人家,等他们在这里做大,我们再来就要排到后面去了。”

  当然,LCD这样的产业小企业是做不起来的,因为其投资门槛要上10亿美元。“其实哪有什么高科技产业没有进来。不过是因为政治原因,岛内当局担心在经济上受大陆控制。”

  “从外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地图,可以看出历史的宿命。”日本人喜欢上海,后来才发展到天津,而韩国人则往往喜欢在青岛和天津等地投资。“日本在技术输出方面一直颇为保守,而也正因为日本人在大陆没有大量投资,否则以日本产业力量之强大,根本不会给台湾留下机会。”

  台湾方面一直对台商在大陆的投资规模及大陆政府的密切关系颇为敏感。由于个人在商界的影响力,陈盛?与大陆高层有过许多交往。2004年,国家领导人在昆山星宝平板液晶电视机厂视察之后,陈盛?的企业随即遭到了陈水扁当局的打击。陈水扁当局组织查税、抽银根,对陈盛?的公司进行调查。以对大陆技术投资“超过规定”为由,要求他减少对大陆投资或退出大陆。

  基于相似理由,当时受打击的台商不止声宝一家,徐建华的“和舰科技”及“联电”、“宏力半导体”、“中芯国际”等相继被列入黑名单,遭到审查。

  抱屈的陈盛?在台湾媒体刊登声明说:“台商投资大陆,是在大陆市场上和日本、韩国、欧美等国际厂商打仗,我们跟人家砍杀到一半,台湾就把后路断了,你是要我死在海滩上!”台湾方面对陈盛?的举动大为不悦,对他发出了通缉令,声宝集团因此面临危机。

  案子一拖就是几年。今年5月,随着马英九上台,在对大陆经济政策上似乎变得友好了。陈盛?终于等到了申诉的机会,“很久没回台湾,现在得去把这案子结了。”

(责任编辑:马丁)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陈盛 | 蒋经国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