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转型升级算比较成功,今年出口情况还可以。”华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华荣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7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广东进行调查研究,到广州、东莞、深圳等地深入多家企业了解生产、销售和研发情况,华坚集团旗下的东莞华宝鞋业有限公司是温家宝考察的其中一家。
张华荣告诉温总理:“我是江西人,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1996年到东莞来创业,现在我们厂年产鞋1600万双,出口创汇2.6亿美元。”
与很多鞋企一样,张华荣今年来在东莞南城区、厚街镇等多家工厂也面临成本压力以及遭遇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寒流袭击,但凭着在鞋厂管理技术、生产技能、资金、研发设计能力、客户资源及风险转移等多方面优势,近两三个月来出口形势已逐渐好转,张华荣正准备着扩厂计划。
张华荣去年在东莞投入约5000万元建设一个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将基地定位为研发、贸易、品牌孵化、物流的亚洲总部,进行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市场的开拓,现在这里工作的人员已达到2000多人,协助他打造制鞋王国的梦想。
与此同时,在东莞这个全球最重要制鞋基地和交易中心,依然有不少中小鞋企正在残酷的行业洗牌中进行生死挣扎。
鞋业“生死劫”
在东莞厚街镇河田街。几乎家家户户的店面都用来从事鞋材交易,从鞋跟到皮革、面料、鞋装饰品、鞋胶等各种材料应有尽有,这里的鞋材不仅供应广东本地的制鞋业,还有相当部分出口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
现在,繁荣的交易背后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逐渐有一些店铺已关门并贴出“旺铺转租”的字条。当地人告诉记者,之前极少看到这种情况,一旦有店铺转手,马上会有人接手,一般不会空置,现在出现关门的店铺与今年以来鞋业生意难做有很大关系。
在离河田街不远的厚街镇濠畔鞋材广场是东莞最大的鞋材交易市场,这里的情况似乎更不景气。记者从现场看到,前来采购的客户寥寥无几,一些鞋材档主闲着无聊甚至搓起麻将或喝着功夫茶,他们向记者反映,今年的生意比以往差了许多。
主要销售鞋饰品的邱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之前每月销售额可以达到七八十万元,大约30%出口,今年以来每月只有几万元,海内外采购商都明显减少,而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原因,该企业今年以来综合成本上涨了8%~10%,但目前也只能提价3%~4%,利润大大缩水,“正在艰难地撑着。”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来东莞制鞋业普通工人的工资普遍上调10%,大约每月为1200元,鞋原材料价格上涨20%,人民币升值6.5%,加上去年出口退税率下调2%以及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这些使得许多本来利润只有5%~8%的中小制鞋企业难以为继,在无法将上涨的成本转嫁给客户时只能倒闭或歇业,该协会实地调查的结果是,东莞1000多家制鞋企业中大约已有200~300家关闭,制鞋企业陷入困境也直接影响到上游鞋材企业经营惨淡。
“民工荒”、“电荒”和“油荒”,加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家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的调整,在多种因素促使下,占我国鞋类产品出口总量四成的广东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阵痛,不少鞋企已被淘汰出局。来自广州海关统计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有鞋类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由去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924家,其中珠三角鞋类出口企业降幅更为明显,由去年同期的5043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617家,减少了2426家,降幅高达48.1%。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出口鞋类产品16.3亿双,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5.8%,其中对第一大市场美国出口鞋类产品5.6亿双,下降7.5%。
据欧美鞋业零售商协会预测报告显示:受美国次贷危机,欧盟反倾销及全球性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欧美2008年鞋业市场消费将下滑10%。李鹏认为,广东鞋产品出口量下降,除了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外,与广东鞋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有关系,广东80%以上的鞋厂订单以欧美市场为主,欧美市场的下滑,也直接影响着广东大多数鞋厂的生存与发展。
整合与腾挪
尽管今年上半年广东鞋类出口企业锐减,但出口额依然保持增长,达到49.6亿元,增长9.2%;出口均价3美元/双,增长29.6%。
广州海关有关分析员指出其中的原因:珠三角鞋类出口更向大型企业集中,例如今年1~5月,出口额超1亿美元的企业有4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家;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6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家,这62家企业1~5月出口额20.4亿美元,大幅增长16.5%,出口额已占同期珠三角鞋类出口额的59%。
在外部贸易大环境发生变化以及出口成本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华坚集团虽然在今年第一季度也遭遇到订单不大理想的情况,但形势很快好转,甚至比预期还好。
考虑到今年出口市场不景气和成本上涨的因素,张华荣原先计划在今年不再如往年一样扩大生产规模,并计划采取逐步提价等方式应对人民币升值,计划第一、第二季度提价3%~4%,第三、第四季度再提价3%~4%,全年加起来大约提价8%。
经历这次残酷的行业洗牌,张华荣体会到,这几年来在为转型升级所做的种种努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一方面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在通过梯度转移来降低运营成本。意识到东莞成本优势将逐步丧失,华坚集团早在2001年底就开始尝试调整生产布局,先是到江西投资兴建赣州华坚国际鞋城,从而将部分生产内迁,打破在东莞单一生产的格局。
江西这个生产基地在降低成本以及应对珠三角“民工荒”等发挥了很大作用。张华荣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虽然鞋产业在赣州的整个生产配套还不完善,原材料主要靠在东莞采购,但由于赣州紧邻广东,粤赣高速公路更是拉近了两地的距离,货物运输在一天内可以完成,加上赣州工人月均工资大约比东莞便宜300元钱,而且比较稳定,水电成本也要低不少,光电费就可以抵消内迁所增加的物流成本,产业梯度转移正在顺利推进。
现在华坚集团在赣州与东莞的工厂的工人都已超过1万人,将大批量低价鞋订单转移到江西,在赣州年产能800万双,逼近在东莞的产量。不过,华坚集团依然将难度大、附加值高的高档鞋留在东莞加工。
年出口额过亿美元的广州番禺创信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振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虽然今年成本压力加大,加工生产订单没有减少,出口额依然保持增长,耐克等大客户又相应提高了订单价格。大型加工厂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以及抗市场风险等方面具有优势,议价能力也比较强,该企业目前经营正常。
“尽管在残酷的行业洗牌中珠三角中小鞋企遭遇困难,但目前订单并没有大规模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企业可通过提高生产水平、拓展内销市场和将鞋厂迁移到内地各工业园区等,这些延长或创造新的生存空间。”
在8月5日广州举行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表示,2008年~2012年期间广东省将拿出400多亿元资金推进“双转移”,这些激励措施将有助于帮助广大加工贸易企业减轻负担,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渡过难关,加快实现转型升级。鼓励举措包括减少企业需要缴纳的电费和水费,使工厂负担最小化,政府对迁移至广东省内陆地区的工厂实施奖励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