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小额贷款公司的争夺战正在温州上演。 CFP 资料
尽管温州的小额贷款公司尚“待字闺中”,但关于它的“流言”却已不少。知情人士日前透露,面对目前民间申办小额贷款公司的高涨热情,浙江省政府近日已下发紧急通知,大意即为要求各地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避免把“好事”办成“坏事”。
按照其透露的时间表,上周五(8月15日)各地已将试点申报材料送至浙江省金融办。
“开常委会”确定资格 一场小额贷款公司的争夺战正在温州上演。
知情人士戏称,“由于目前每个区县只有一个名额,大家争夺非常激烈,估计都要通过开常委会来确定了。”
“原因就在于试点办法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有机会"升级"为村镇银行。”上述知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
依照浙江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意见,温州的试点名额有16家。但根据《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操作规程》,除掉5个特别名额由市级把关,温州市管辖下的11个县(市、区)只能各设立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从个体钱庄老板到民营企业家,从金融系统到政界上下,都在争夺这个名额。”一位温州媒体同行告诉早报记者,“幸亏政府将发起主体限定为民营骨干企业,不然场面将更混乱。”
据其介绍,仅在温州下辖的乐清市,位于柳市镇的各大电器巨头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牌照争夺战,使得当地政府加入调停,而这样的情形在其他县(市、区)同样如此,“几乎叫得上号的企业都想分一杯羹。”
对此,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则将之形容为,“"老二"申请了,"老大"能不申请么?银行牌照对温州商人太有诱惑力了!”
在他看来,炒股、炒房、炒煤都不灵的情况下,温州6000亿元民间资本的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做私募股权基金,二则是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让民间资本合法化。
似乎也正因为此,知情人士告诉早报记者,温州市下辖的永嘉县已将发起人的门槛提升为功勋企业。
“但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明确哪一家能确定拿到牌照,决定权还是在当地政府手中。”周德文告诉早报记者,根据《温州规程》,所有申报材料都必须要有当地政府出具意见的材料,县级政府还必须承担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处置责任。
盈利空间之困 就此次公布的试点,周德文归纳为,这很难达到民间所期待的既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又能规范民间借贷的目标,而且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发展也将成为难题。
“这次试点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村镇银行,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来看,首先应该是门槛低,才存在普及的可能性。”周德文分析指出,而本次试点规定,除掉占到总资本总额70%的“不超过50万元的贷款”,其余30%的资金可用于发放“单笔占总资本5%的贷款”,按照2亿元计算,单笔额度可达1000万元,这明显与小额贷款的性质不符。
周德文认为,从温州试点要求“制造型企业发起”这一规定来看,由于是货币资本出资,且不能利用贷款,这不但不能给企业资金链“输血”,反而是“抽血”;第二,制造型企业主并没有太多的金融业经验,但试点却把有民间借贷经验的地下从业人员拦在了门外;试点没有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央行及银监会指导意见中可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不超过资本金50%的规定都未能体现,虽然规定一年后,获批准可增资扩股,但发展步伐必然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将在银行和民间借贷的夹缝中生存,既不能像银行一样吸收存款,又不能像地下钱庄那么灵活运作。加上税收等各类因素,其利润空间将受限制。”周德文告诉早报记者。
(责任编辑: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