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安徽蒙城县下岗职工陶玲,在中国农业银行蒙城支行存了1000元,按照存款单约定,18年后储户将按照15.793%的月息得到利息,1000元将变成3.4万元。但18年后,银行拒绝了储户的要求,认为月息过高,不符合央行规定。
对此,陶玲感到不解。但银行负责人表示:“银行当年已经错了一次,如今不能再错第二次。”(9月17日《新安晚报》)
如果银行此前高息揽储是一种错误,那么必须为此错误“埋单”的也应该是银行自己,因此银行拒绝兑付的行为,无形中将承担错误的责任推给了储户,这显然不是一种正确的“改正错误”方式。毕竟,“有错必担责”既是生活常识,更是基本的商业交往原则。
更何况,在“高息揽储”的错误之外,银行还有“言而无信”、“有诺不践”的错误。作为一家企业尤其是以诚信、信誉为根基的服务企业,农业银行蒙城支行犯下这样错误,并且还理直气壮,无疑是一种商业信誉意义上的“慢性自杀”行为。
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银行的这一做法,也是违背相关法律规定的。依据《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5条),“商业银行应当保证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不得拖延、拒绝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33条)。
从合同订立的角度看,如果当初银行与储户订立的储蓄合同(即存单)存在问题,比如属于无效合同,那么,银行现在确实可以拒绝履行合同(兑付),但现在的问题是,“高息存单”是无效合同吗?《合同法》规定得很清楚,合同只有在出现以下等情形时,才可以视为无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损害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52条)。显然,储户不可能去对银行进行“欺诈胁迫”或“串通”,同时高息存单也并没有损害他人或者公共利益。至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诚然央行确有“严禁金融机构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的通知,但是此通知的性质,正如法律人士已经指出的,“不属于法律法规范畴,只有对内部各金融机构才有效,不能影响第三方即储户的利益”。
所以,无论是从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还是严格遵守相关法律的立场上看,农行蒙城支行这种拒付到期存单的做法,都是不应该的。(若夷) (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