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9日电(前卫)被戏称为“跑部钱进”的驻京办终于有人喊了一嗓子“立定”。最近,风筝之都的山东省潍坊市拽回了若干飘浮甚远的“风筝”。来自媒体的报道说,潍坊市将包括驻京办事处在内的北京、上海、深圳等11家办事处全部撤销,所有资产处理、人员安置等具体事宜在上月底全部完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北京,除52家副省级以上单位的驻京办之外,还有520家市级单位驻京办、5000余家县级单位驻京办。如果加上各级(主要是省)政府部门设的联络处(或办事处)各种协会、国有企业和大学的联络处,各种驻京机构超过1万家。有关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驻京办每年的经费保守地按100万元计算,所有驻京办每年需要的全部经费就在100亿元以上”(《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3月19日)。
驻京办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署名为耿海军的一篇网络评论疑惑:如今,随着商品市场的繁荣,交通和通讯的顺畅,驻京办为当地谋取物质需求的职能已基本丧失。但吊诡的是,各地的驻京办非但没有撤销的,反而连一些县(区)都蜂拥而上。
这篇文章指出,这么多驻京办齐聚京城,他们每天都在忙什么?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形象比喻:“现在,一些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跑是一个足字旁,还有一个包,要带包去跑。谁跑得多,部委情况了解多,就可能多获得一些拨付款”。整天忙于拉关系、搞贿赂,驻京办自然免不了成为腐败的高发区。近几年,曾经在全国引起震荡的一些腐败大要案中,“驻京办”工作人员的名字也时常榜上有名,如河北省驻京办主任王福友、广西驻京办副主任李一洪等。
潍坊撤掉包括驻京办在内的驻外办事处,有叫好声,也有质疑声。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认为,潍坊撤销驻京办是事实,也是大好事。但舆论对“驻京办”的诟病并非这个机构本身,而是它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只要决策不透明、不科学,只要有弹性空间存在,只要地方有“跑部进京”的动力,那“驻京办”仍有存在余地。或许,有些地方顺应机构改革方向、顺应民意呼吁而取消了“驻京办”,但撤掉了“驻京办”停不了进京路,驻京办其实在以虚化或其他形式继续履行着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驻京办”聚焦了过多关注目光,撤掉倒也方便“跑部进京”。
《长江日报》的评论认为,潍坊取消驻外办也许还有不太完善之处,但从大的方向来看,这至少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逐步收编,最终取缔。近几年来,有些地方政府公开出售了一些驻外机构,或者陆续缩减驻外机构数量和规模,这是一种明智且顺乎潮流的做法。应该看到,与外界交往固然重要,但做好自己的事情,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是地方政府最最重要的工作。”一篇《驻外办如何才能“不折腾”》的文章如此说。
驻京办的弊端非但公众热议,甚至还有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热销。看来,驻京办的存在,在普通民众看来,无非是纳税人的钱多了一个流向,完全多此一举。但是,潍坊的一嗓子“立定”尽管开了个看似不错的头,但这不过是一种自我的行为。对于更多数的驻京办而言,只有依靠制度、规则以及强有力的监督,喊出“立定”的声音,才能革除“跑部钱进”的陋习,破除官场某些“潜规则”的毒瘤。
(责任编辑:佟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