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沪深转型:加快一流城市建设步伐

2009年06月03日14:5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专家称,国家产业政策地区化,是希望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和深圳走出更好的产业升级路子来引导全国经济的发展。“这关系到中国未来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基础。”

  ■本报记者 刘慧

  今年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香港、深圳、上海继续位列前三甲。

国际金融危机下,这些国内最发达城市的建设和转型也备受关注。

  “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深圳五大中心是港深联运共建,这将加快中国建设一流城市的步伐,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同时提升国家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室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叶裕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区域经济面临很大的问题是很多城市的产业运营中心没有建立起来。举例来说,美国的汽车产业运营中心在底特律,钢铁中心在匹兹堡,西雅图是IT中心,石化中心在奥尔良,而中国城市还没有这个概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中国的城市不管是长三角的“龙头”上海,还是珠三角的“先锋”深圳,都应该成为某个产业的中心,比如上海可以发展成为汽车或制造业中心,深圳可以是对外经济、贸易中心,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业振兴做表率

  上海建两大中心的同时深港地区也将建设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这在国家战略层面意味着什么?将对沪、深两城市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勇分析,中央开始注重产业振兴,把产业政策地区化,希望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和深圳做出表率。我国重化工战略需要调整,南方太“轻”,北方太“重”,沪深两个城市本就是窗口,应探索出新经验,走出更好的产业升级路子来引导全国经济的发展。

  他进而强调说:“此次中央给予了上海和深圳很高的期望,这关系到中国未来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基础。”

  相比较看,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规模,上海都比深圳要高得多,毋庸置疑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全球经济危机下,长三角的发展明显优于珠三角,中国未来走出低谷首先得看长三角。”刘勇对记者说,上海建设两个中心是适应经济转型的大政方针,但发展三产决不意味着放弃制造业、重化工以及农产品加工业。

  珠三角面临的困难真正原因在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外向型经济很饱和,压力很大,因此走传统的简单加工显然行不通。

  刘勇建议,珠三角要在稳固外向经济的同时,努力扩大内需,此次危机暴露出来的短板是国内没有销售网络。深圳在发展过程中走了些弯路,虽然在发展中定位高科技,但发展了很多一般产业,现在提出结构转型升级,先行先试,强调高科技产业正逢其时。

  沪深两城市都被确立为“金融中心”,是否会与香港相互竞争?“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从来都很难垄断。竞争不可怕,中国现在的金融发展远远不够,只占GDP的6%—7%左右,只要建立一种机制和环境,其他的去让市场选择。”刘勇说。

  上海模式VS深圳模式

  “上海模式”中,跨国公司整体占据优势导致本土创业氛围不突出,本土企业力量较弱。上海本地民营企业不仅落后于浙江和广东等企业家数量最多的省份,而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深圳模式”中,经济结构以外贸导向的制造业为主,全市中小企业总数达到30万家,占深圳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8%。

  “深圳的产业发展和北京、上海不太相同,除了IT产业优势,以民营企业为主。民企像是小草和野花,生命力顽强;而国企是豪华宾馆的盆栽花,应变能力不强。深圳中小企业非常灵活,有好的企业家群体,互相推进与合作,对国际资本有强有力的吸引力。”叶裕民的花草比喻逗乐了记者。

  正如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所描述的那样,“上海的体制极其偏向于某些企业,而歧视其他企业。对跨国公司大献殷勤,却刻意冷落本地的中小企业”。

  黄亚生表示,上海的目标是迅速建设成为一座高科技城市,但这是建立在“大企业是技术与创新之源”这一错误观念上的。大企业厌恶风险,正是中小企业的活力才促使大企业奋发向上——有时是通过击垮最无生机的企业,有时是通过迫使大企业收购中小企业,以便升级其自身技术。

  “深圳的现代产业优势非常强,因为起步于创新,政府提供优质服务,企业受政府干扰也最低,市场氛围最好。”叶裕民说。因此,黄亚生建议,为了培养企业家精神,上海需要回到一些基本原则上:减少政府干预,在发放执照、融资和监管待遇方面消除对企业的歧视。

  转向何方?

  上海和深圳该向何种方向转型?其中有没有共同点?

  上海世博会、迪斯尼、上海国资改革企业重组、两个中心建设等,都将带动上海第三产业发展,推动高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大飞机、汽车制造,海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金融、地产、商贸物流和文化传媒。上海的转型与深圳转型有不尽相同之处。

  叶裕民建议,深圳应该构建高新技术、先进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三足鼎立”的现代产业架构:以电子信息化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电子类装备制造业、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综合性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

  叶裕民认为,深圳的转型首先是制度转型,行政管理、土地改革等束缚了发展,需要改革完善。其次是产业转型,这也是深圳发展的主旋律。五个中心的建设都属于现代服务、生产性服务的范畴,而现代城市一定以服务业为主,比例超过制造业。制造业加服务业会提升深圳制造业的竞争力。再其次是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圳中低收入阶层占多数,导致社会不稳定,应该培育新的以中间阶层为主的葫芦型社会结构,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三大转型共同支撑起深圳未来的转型。

  

(责任编辑:钟慧)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