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数百亿月息最高超10% 义乌民间高利借贷热转冷

2009年06月11日09:4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浙江义乌做了三年半高利贷生意后,黄文明决定“退隐江湖”。6月4日晚,他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抱怨说:“实在没法再干下去了,借出去的钱根本收不回来。”

  2008年,黄文明把3000多万元家产分6批次借了出去,到期后至今没能收回其中任何一笔钱,“不是企业倒闭了,就是借款人跑了,还有赖皮不还的”。
他叹了口气说:“我现在要是还有钱,都存银行里!”

  如今在义乌,抱有上述想法的远不止黄文明一人,起码他所在的“圈子”里,有很多原本和他一起做借贷生意的朋友已经“收手”。

  “这里曾经是民间(高利)借贷的天堂,但现在是地狱。”他说。

  曾经风光如今亡命

  黄文明踏足高利贷这一行业自然且顺理成章。

  2006年的一次饭局上,一位朋友的朋友因项目急需用钱,许诺借款2个月,利息5分(每月5%的利息,已接近当年银行贷款年利率);在他

  人的“怂恿”下,黄文明用一张200万元的本票换来了一张用A4纸写成的借条;2个月后,连本带息拿回220万元。

  “这钱太好挣了!”事后黄文明感慨万分,通过朋友结识了许多做借贷生意的“圈内”人士。平日里,这些人各忙各的,闲时坐下来聊聊、互换信息;或一个电话聚集在一起,讨论生意、判断是否“出手”。但凡“出手”,每人少则借出数十万元、多则数千万元。

  “利息通常为4分至8分不等,短期借款的利息要高一些。”黄文明称,“这样的利息在义乌只是中等水平,高的有一毛以上。”

  2006年至2007年间,这些人挣得盆满钵满,很多人身家翻了一番,甚至更多。“身边开奔驰600、宝马750等豪华车的朋友也越来越多。”黄文明回忆当初,口中啧啧有声,脸上还有几分神往。

  即便2007年初爆发的吴英非法集资案套住了他数百万元,“但其他地方挣来的钱补这个窟窿绰绰有余。”直到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似乎一切都转变了,“借出去的钱开始普遍收不回来。”

  “很多企业、个人的经济陷入困境无法还债;越来越多(涉嫌)非法集资的案件暴露了出来,像义乌"运输大王"叶荣兴案、义乌金乌集团张政建案、义乌福田农庄楼国辉案等,涉及金额都以亿计量;即便是浦江张世强案等,很多资金也都来自义乌。”黄文明说,他和他的朋友无一能够幸免,都有大量资金直接或间接被套。

  “一些人被套的是自己的钱,只能怨天尤人;一些人被套的是银行的贷款,终日不得安宁;还有一些人的钱是通过1.5分至3分的利息集资而来的,本想赚个差价,如今只能亡命天涯。”

  寄售行多关门歇业

  据记者调查,在义乌由朋友间联络进行放贷的“组织”为数不少,其中大多数人有自己的正当生意或职业,放贷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隐蔽性。

  对于外界而言,义乌民间借贷的发达更多地体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寄售行和投资公司;之前媒体已多有报道:一间10来平米的寄售行,动辄就能借出数千万元的资金。

  “但如今,受到金融危机和非法集资等影响,大多数寄售行(或投资公司)的规模和生意大不如前。”曾经开过寄售行的刘先生告诉记者,“近来有很多规模较大的寄售行因为借出的钱难以回笼而倒闭,相反一些规模较小、借款必须有物抵押的寄售行幸存了下来,可日子也并不好过”。

  6月3日,记者在义乌化工路、工人路、商贸区一带转了一圈儿,找到了12家投资公司或寄售行;其中有两家大门紧闭,门上贴着转租的告示。

  记者和刘先生一同走进一家名为“炬辉管理”的投资公司,却被前台工作人员告知:“不做生意了,店都要转让了。”接着又到100米外的浙江锦呈投资担保公司咨询,刘先生表示想用车子作抵押贷款,其市场部的工作人员直摆手说:“做不了,没钱。”尔后走进亿隆寄售行,这才找到一家愿意借款的,老板表示:“车子先过户,利息8分。”

  当地媒体报道称,今年初至今,义乌寄售行注销16家,注册4家,注销数是注册数的4倍。

  义乌市工商局一名工作人员6月4日向记者透露:“寄售行(投资公司)通常以管理公司的名义在工商局注册,全市现有460家左右;今年以来注册的数量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目前有相当数量的一批寄售行未按时年检,公告期满后将被吊销营业执照。”他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金融危机外,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第三方担保公司的出现等,都压缩了寄售行存在的空间。”

  波及基层融资市场

  一位在义乌民间借贷市场濡染多年的人士称:“目前义乌无法偿还或无法及时偿还的民间借贷金额高达100亿元左右。”他掰着手指,向记者一一列举他所知的企业、人名和涉及的金额,“其中绝大部分钱都是通过高利借贷的。”

  “如此状况,最终受损失的将是许多普通百姓。”义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主任6月5日说,“除了部分商人放贷用了自己的资金外,大量放贷资金是层层转贷而来,例如2008年的义乌楼国辉非法集资案,有人借出了8分利、9分利,这人的钱也是通过5分利、6分利借来的,递减到1分利、2分利时,普通百姓接过了"接力棒"。”

  这位村主任承认,他所在的村里,“大多数家庭都参与了民间放贷,利息一般固定在1.5分至2分,总体规模在6000万元至1亿元左右”,“义乌绝大多数村的情况都类似”。

  “义乌资产有数百万元的家庭多如牛毛。”义乌五爱村一名姓朱的村民说,“大家的收入来源广泛,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小买卖;土地征用有补偿;旧村改造后,不少家庭分到了大量房子,光出租年收益就能达到10万元至30万元。手中拥有大量闲钱,存入银行回报太少,不如放贷。”

  据介绍,放贷刚开始是本村企业主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而进行的融资行为,后来不少人觉得有利可图,开始专职在村里做融资、转贷的生意。“村民一般也不过问借出的钱怎么用,收益及时就行。”

  但这样的好日子随着“上游”资金链的断裂而终止。“2008年、2009年我们村的资金被"扫"了一遍,目前大部分没能收回来;有三个做转贷生意的人失踪了,一个正在被警方通缉。”村主任说。

  民间资本是双刃剑

  之前有报道称,义乌高利借贷融资规模在150亿元以上;坊间统计,这一数字达到了300亿元。采访期间,记者试图从官方确认这一数字,但无疾而终;一名当地官员称:“这一数字难以把握。”

  对于一名专职借贷人士提出“义乌民间借贷规模正在减小,民间资本活跃性正在降低,义乌经济发展将受此影响”的说法,有当地官员表示:“民间高利借款的发展、成败并不能代表整个义乌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其规模的减小和活跃性的降低,与近年来义乌金融机构的增多,近期银行放松银根、降低贷款利率,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有关;现今义乌民间资本的投资规模并没有减小。”

  但上述专职借贷人士举证说,以前义乌不少企业都是靠民间高利借贷起家或发展成一定规模的,“由此可以看出民间高利借贷对义乌经济的重要性”。“但不少企业也是被高利借贷拖垮的。”一名官员反驳道,“从这方面看,民间高利借贷规模的缩小还是好事。”

  这名官员表示,民间资本是义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应保持其活跃,但又不能过于狂热,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过于狂热,必然导致大量高利借贷的出现,而后者又往往会吸引更多资金,容易变成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政府是坚决打击的。”他说。
(责任编辑:佟菲)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