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1.4亿介于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扩大内需面临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与限制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政策有关,所以首先要解决这部分农民工人口的城市化问题。”7月2日,国家发改委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城乡二元体制有望在本轮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加速松动,而首先获益的,将是流动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农民工。
本报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进城市化政策,寄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改革措施,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定居问题。
以人口城市化为取向的经济振兴方案,将刺激实物产品消费需求与服务业需求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出结构与人口结构不对称所造成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
“如果延续目前的经济结构增加投资与产出,越往后,宏观调控的发挥空间就越小,甚至可能由于生产过剩而走向政策出发点的反面。经济振兴方案必须立足长远,而可行的方向之一就是人口城市化。”7月7日,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告诉记者。
人口城市化滞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相对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却一直十分缓慢,延续着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
据《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1年-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70.1%,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增长只有30%。
“中国近年的城镇化加快推进,更多是一种土地的城镇化。我们的产业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区的土地不断扩张,但是人口没有相应的大规模向城市地区迁移,造成目前人口与产业集聚不协调。”参与上述报告编写的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告诉记者。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结构。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公开一组数据,从产出水平看,我国已经达到了可以满足人均收入3000美元国家的生产能力;但是,从需求水平看,占人口主体的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水平只有4761元(2008年),折合美元只有700美元,导致国内需求总规模与供给总规模严重不对称,以至于不得不长期高度依赖外需。
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导致外需陡降,长期倚重外需的经济格局的短板顿时凸显。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对外开放的涵义缺乏全面的把握,在工作中过于看重外资、外贸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促成了目前这种不得不依靠外需带动增长的格局。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目标。”前述发改委人士表示。
1.4亿人口的潜在内需
据王建介绍,从国际经验看,处于人均收入3000美元发展阶段的时候,各国的平均城市化率在55%左右,在人口稠密的东亚地区在75%左右,服务产业比重在50%左右。
而根据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城市蓝皮书》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化率为45.7%。
“如果把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提升到2/3,使服务产业比重提升到50%,就可以为经济增长创造出一个长期的内需释放过程。”王建说。
转入城市的劳动力一方面可以提升服务业比重,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全国1.4亿农民工,加上家属可能有3亿人,如果这部分人口有条件在城市定居下来买房、租房,对于扩大消费需求还是很有潜力的。”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
自1998年以来,中国城市的住宅发展走向市场化道路,对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保障性住房将是大部分人的首选。
按照王建的测算,“如果未来5年每年的保障性住宅开工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总投资达到2.5万亿元,就已相当于去年全年的住宅开工面积和83%的住宅投资额,将是对房地产业的强劲拉动,也会极大缓解已严重过剩的钢铁、水泥产能。”王建说。
今年6月16日,上海市居民证转常住户口试行细则正式公布,为外来人口入沪打开了一扇门。
“从长远来看,农民工人口城市化,扩大消费需求,还是要解决一些体制和政策约束的问题。”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
我来说两句